標題 | 6.6 蚊蚋、蚊子、蝨子(gnat, mosquito, louse) |
內容 | 經文出處כֵּן, כִּנָּם κώνωψ σκνίψ
討論學者對於希伯來文ken的含義仍然存有很大的疑問。這個詞可能源於一個意為「使穩固」或「建立」,可能還有「牢牢依附」意思的詞根。英文譯本採用的幾種譯法都有根據。 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了五次,其中四次與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埃及遭受的災禍有關。下面討論的是學者認為可能的一些昆蟲:
蝨子在灰塵和污垢中繁殖,並且由於第一災的時候河水「變成了血」,埃及人很可能有一段時間沒沐浴,環境條件可能比平常更髒。另外,蝨子也是致命疾病斑疹傷寒的帶菌者。然而,有些學者反對ken是蝨子的意見,因為經文指明kinim同時攻擊人和牲畜,但蝨子通常不會對牲畜構成嚴重威脅,只會稍微造成煩擾。 KJV譯為“lice”(「蝨子」),這種譯法有著名的動物考古學家博登海默(F.S. Bodenheimer)、拉比傳統,以及約瑟夫等古代評論家的支持。 蛆:許多熱帶國家都有蛆,這些蛆是各種蠅類的幼蟲。蒼蠅將卵產在衣服上或皮膚的傷口裡。這些卵很快就孵化成為很小的蠕蟲,鑽進周圍的肉裡面,以肉為食。蠕蟲越長越大,在皮膚下面形成像癤子一樣的腫塊。然後,成熟的幼蟲爬出來,在皮膚表面形成瘡口。因此,這些蛆一方面與蒼蠅關聯,另一方面與癤子關聯。這點似乎很重要,因為埃及在蝨災之後,接下來三個災禍當中的兩個便是蠅災和瘡災(起泡或長癤子災)。這在邏輯上是可能的,因此成為NEB和REB所用譯法的主要支持。另參6.13 蠕蟲、蛆(worm, maggot) 。 壁蝨是蛛形綱(學名Arachnida)的小型八足動物,蛛形綱還包括蜘蛛和蠍子等動物。然而,壁蝨比同綱中的其他物種小得多,並且外形不像蜘蛛或蠍子。牠們會非常牢固地附著在人、動物、爬行動物或鳥類的皮膚上,並且吸血(請跟「牢固附著」這個意思做比較,有些學者認為這是ken的詞根)。吸血後,雌蟲會膨脹到約為原來大小的一百倍,然後掉落在地,並產下許多卵。卵孵化後,會冒出數百個壁蝨幼蟲,定居在灰塵中或附著在草莖上。幼蟲可以這樣存活許多個月,以等待適合的人、動物或鳥兒經過。一旦牠們附著在宿主身上,就會四處爬行,直到感覺到比較靠近皮膚表面的血管。然後,牠們就咬破宿主的皮膚,開始吸血,被牠們叮咬的地方會變得非常癢,甚至可能會變成瘡。 在埃及和其他許多亞熱帶及熱帶國家,壁蝨是常見的害蟲。人被叮咬之後,可能會出現熱帶壁蝨熱(也稱為回歸熱)等危險病症,動物可能會染上德克薩斯牛熱或犬瘟熱等。目前還沒有英文聖經譯本採用「蝨子」作為希伯來文ken 的譯詞,但其實這種譯法與NEB 和REB 的譯法一樣合理。伍德(J.G. Wood)和坎斯代爾(G.S. Cansdale)等學者都支持這種翻譯。 希臘文sknips的意思是「蝨子」。
特殊意義或象徵意義Ken象徵小規模但卻能致命的瘟疫,或者是一個影響不大,但卻相當難以解決的麻煩事。 在 太 23:24 中,,kōnōps是指那些非常瑣碎、無關緊要的事。
翻譯除了一些沙漠地區之外,蚊子、蝨子、壁蝨和蛆蟲幾乎遍佈世界各地。翻譯者需要決定正文採用哪一種譯法,並在腳註中指出其他可能的譯法。腳註可以寫成:「這個希伯來文詞語的含義不確定,可能是?,或是?,或是?。」 賽 51:6 :在這節經文的中間部分,希伯來文本的內容如下: 許多學者認為,這裡的希伯來文原稿應該是kinim,而不是ken,因此這句話應該是「像蚊子/蝨子/壁蝨一樣消散。」在這處經文中,這個詞應該是指很多(也許是令人厭惡的)壽命短暫的小昆蟲。因此,NIV、TEV、REB和NAB都譯為「像蒼蠅一樣死亡」;RSV譯為「像蚊蚋一樣死亡」;JB譯為「像害蟲一樣死亡」。有些非英文譯本譯為「像螞蟻一樣死亡」或「像跳蚤一樣死亡」。 太 23:24 中提到「濾掉蚊蚋」(RSV;「蚊蚋」在《和》、《和修》作「蠓蟲」),古時的猶太人在喝酒或喝水之前通常會先過濾,以避免因為吞下蚊子或其他昆蟲而在禮儀上不潔淨,這是依照 利 11 的規定。TEV將這個詞翻譯為「蒼蠅」,因為對於說英文的讀者來說,蒼蠅是一種骯髒的昆蟲。然而,耶穌的重點不在於這種昆蟲的不潔淨,而是在於牠既小又不重要。在許多語言中,譯為「蚊子」就足夠了;但在有些語言中,可能需要採用「極小的蚊子」等短語,以確保讀者正確理解經文的言外之意。 |
註 | 內容引用的聖經版本縮寫/簡稱請見9 部分參考書目。 |
希伯來文引用 | כֵּן, כִּנָּם ken, kinam 出 8:12 |出 8:13 |出 8:14 |詩 105:31 |賽 51:6 | |
希臘文引用 | κώνωψ kōnōps 太 23:24 | σκνίψ sknips 七十士譯本:智慧篇 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