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淺談教會青少年的「流失」問題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陳述一個事實

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安瑟倫曾對神學下一個註解:「信仰尋求瞭解(fides quaenerens intellectum,英譯為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我們必須不斷的去探詢、研究、瞭解在信仰上遇到的問題。信仰,讓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去思索為何生?為何死?如何活?何去何從?死後的世界?等等問題,這是每位基督徒信仰必經之路,而這條天路歷程,不只用在追尋與上帝的關係,同樣的,在人的方面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的信仰是團體性的,一同結連在耶穌基督,必須和其他基督徒一同追尋,如同一塊拼圖,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少了任何一塊都不行。

既是如此,觀看今日教會生態:「看高不看低」、以奉獻金額去決定在教會的地位,顯然是絕對錯誤的事,套用一句佛家用語:「眾生平等」;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是最特別的,何來地位之分?然而事實卻非如此。教會的長執永遠都是奉獻最多、地位最高或是學歷最高的人輪替。不知您的教會是否也是如此?

越有傳統的教會,似乎此風越行明顯,也因此,「德高望重」的長輩自然看「輕」青少年,在長輩的眼光中青少年成了「輕少年」,似乎越傳統的教會會友平均年紀越長,因為我們是「長老」教會啊,那,年輕人呢?到哪去了?或許這番話略嫌過重,但願事實不是如此,是筆者想太多了。

● 這不是一間教會的問題

有一間教會的少年團契,興盛時期可以到達50多人,教會充滿活力、朝氣,因為有負責、用心的輔導在帶領;曾幾何時,這個團契聚會只剩下不到5個人,但是開長執會時,這個問題沒有被重視到,原因是白版上的人數永遠寫著10幾、20人,長執「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殊不知道團契的慘狀,已經淪落到沒有人關心,團契不像團契,來了也不知道要幹嘛,許多契友來教會晃一圈,又走了……

千萬不要慶幸自己的教會未落到如此田地,這不是一間教會的問題,是許許多多教會青少年團契的問題。牧長、長執只會叫青少年服事,做這個做那個,卻甚少不關心、栽培、造就,青少年團契預算一直砍、一直縮減,青少年想要什麼,就用懷柔政策:這個下次再說、這個用不到啦、這個太浪費了……來搪塞,您若是這間教會的青少年,會「認同」自己的教會嗎?會願意留在自己的教會嗎?

● 從認識/瞭解做起

再問幾個問題:您或教會的青少年,知道教會的長執有幾位?認識他們嗎?同樣的問題問牧長、長執認識自己教會的青少年嗎?或許答案也跟青少年一樣:知之甚少。

青少年也有認識/瞭解信仰的權利。青少年的關顧不只是牧長、長執的責任,卻必須從牧長、長執身上做起。牧長、長執必須教導青少年認識自己的教會,認識/瞭解長老教會,認識/瞭解我們的信仰,認識/瞭解教會的弟兄姊妹,絕對不可放任、漠不關心,採取放牛吃草的態度,因為青少年不像不像成熟的大人,比較需要帶領,青少年凡事都在摸索、學習,卻是最好教育、栽培的時期。

馬可福音十章記載耶穌說: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路加福音九章記載門徒在爭論誰為大時,耶穌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路九48】當我們在教會想居首位時,豈不更應該關心教會的青少年,甚至主日學學生嗎?

今日教會沒有青少年,明日青少年沒有教會。教會有一句話說:「現在長輩是教會的棟梁;未來10年青年是教會的棟梁;未來20年主日學小孩是教會的棟梁。」今日教會若不重視青少年、主日學兒童,20年後還有教會嗎?今日青少年不是不願意來教會,而是不瞭解為何而來、不瞭解來教會的意義。

教會不能只重視受洗的會友,或是有奉獻能力的會友,短視近利,忽略了傳承、栽培、教育下一代,要讓青少年或是兒童重新回到教會。如何做起?可從認識/瞭解做起,重新搭起友誼的橋樑。諸如:每一位長執認養一名(或兩名甚至更多)教會青少年,去關心、去認識/瞭解他們,鼓勵青少年來教會。聚會中,每月至少安排一次長執時間,帶查經也好,交誼也好,透過長執與青少年互動,知道青少年的需求,也讓青少年認識/瞭解自己的教會,從認識/瞭解到認同,自然願意留在教會。
詩篇一二六章5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沒有用心的耕耘,哪來歡呼的收割,用心栽培,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句話也適用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必須受重視,必須受關懷,必須受信仰栽培。帶領青少年,不要再忽略嗷嗷待哺的這一群,讓青少年回到教會,從「認識/瞭解」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