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失敗的功課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們這個社會,並不鼓勵失敗。市面上到處充斥著教你如何成功、給你成功祕密的書籍,電視新聞報導的也多是成功的案例,面對失敗者,這世界沒有太多的同情給你。

但是弔詭的是,無數真正成功的人,他們最大的秘訣,就是怎麼樣與失敗共處。作家巴默爾曾經說過,失敗可以讓我們看清楚,潛藏在內心各樣的怪獸,看見我們原來是何等地不負責任、是何等地容易憤怒、是何等地容易自滿、是何等地容易自以為是。如果能夠好好利用失敗的經驗,看見自己的缺乏,或是種種錯誤的想法念頭,「失敗為成功之母」絕非一句空話。

文字工作會有快樂的時候,會有高興的時候。一本好書被一間教會買了個上百本,當然讓人開心,因為我們的心血換來了上百人的支持;編到了一本十年來罕見的奇書也很開心,好像參與了歷史,帶來某種革命性的開創。但是得老實承認,文字工作更多時候,是得學習如何與失敗共處的。不盡理想的營業額、滿倉庫賣不到的滯銷書,種種的壓力不容易緩解。

文字工作最容易看見的失敗,大概非書名莫屬了。一本書,有了個好書名,人見人愛,自然容易被讀者接受;但是一本書,如果書名取壞了,人見人厭,你內容再好,也沒什麼機會。有幾本書,總是躲在倉庫見不了人,究其原因,大概不脫書名緣故,像那本《名不虛傳》,明明是鼎鼎大名的葛福臨所寫,卻乏人問津;又好比那本《起死回生》,誤以為這書名驚天動地,沒想到大概是「死」這個字觸了楣頭,結果是庫存量驚天動地。

但是也因為這些失敗的例子,取起書名讓我們更謹慎──新穎有創意的書名很好,但要小心過了頭變「譁眾取寵」;要確實掌握內容,才能在適切的範疇取出好書名,如果把一本講靈命塑造的書取成偏理性的《交換明天》,你就會讓讀者無所適從。失敗的書名,讓我們越來越知道在讀者面前、在書的面前,都要謙卑,都要傾聽。

文字工作還有另外一種失敗,就蠻難堪的。那種失敗是追求暢銷書的失敗。為了求生存,過去幾年基督教市場也開始一窩蜂地搶出暢銷書。美國CBA暢銷書榜一出來,榜上有名的書大概不到一個禮拜就各有買主。短時間內基督教華人出版蓬勃發展,熱熱鬧鬧,但是日子久了,大家卻發現,怎麼每一家出版社都長得越來越像,作者一樣、選題一樣,就連封面都幾乎一樣。最糗的時候,一個月同一個作家有六本新書面世。結果,暢銷書不再是萬靈丹,甚至成為票房毒藥。更可惜是許多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經典,就在暢銷書的浪潮中被淹沒。

並不是說,暢銷書不好;書會暢銷,代表的是讀者有這方面的需要。但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必須要鞭策自己,看透暢銷書的現象,尋找隱藏在暢銷書背後,讀者生命更深層的靈性需要,在這個需要上面不斷地往下挖、往深海裡游去。

楊腓力《禱告》的暢銷,是否代表華人在禱告方面的探索普遍不足?畢德生《聖經好好吃》受歡迎,是否代表華人在讀經生活上有關鍵性的問題?《馬鈴薯湯教會》試讀活動熱絡,是否象徵「教會增長」背後,人與人對更深連結的期望?這些,都是暢銷書給我們的挑戰,也是過往盲目只求暢銷的失敗,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