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急急如律令--漫談民間信仰中的軍事思維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在台灣人的命運觀之中,「命」、「運」其實意義並不太一樣。一般民間信眾都相信人一生下來,他一生的「命」就已成了定局。然而盡管如此,他們相信人生還是開了一道門,也就是雖然「命」已成了定局,但是「運」卻仍有改變的機會。為了嘗試轉變自己的運途,他們就求助於法師、乩童等,藉由舉行各類補運祭改之儀式,以求獲得好的運途。

在各類祭改儀式中,若從儀式的過程來看,其中有許多成份,就是筆者過去為文曾分析過的交感巫術。(註1)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這些補運祭改的儀式,必須與鬼煞對戰,因此儀式裡的許多場景設計,就包含了對戰的場景。這些對戰的場景,也師法了許多的軍事思維。並且這些軍事思維還有層次之分,包含有心裡作戰的層次、防護的裝備和佈局的層次、戰術方面的層次,以及妥協求和的層次。

(一)心裡作戰

1.呼名法術

在台灣廟宇之中,有時會看到法師或道士在為人進行各類的祭改補運法術;在這些法術之中,有一類型的法術就叫做「呼名法術」。這類法術在數千年前就已存在,原先是與旅人的安全有關。這是因著當時的人認為空間裡充滿了精靈鬼怪,因此人一旦離開了他居住的地方,就很容易被這些精靈鬼怪所攪擾。為了避免這些攪擾,在當時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呼名法術」。

至於「呼名法術」究竟是什麼?東晉葛洪就強調人在登山涉水之時,必須帶著各類精怪的厭勝圖芨,並且熟知天下鬼之名子。則當這些精靈鬼怪出現時,人們只要能認出這時出現的精靈鬼怪,那些鬼怪就會退卻,在此時的「呼名法術」就是與旅人的安全相關。

至於這些厭勝圖芨是從何處來呢?其實這些厭勝圖芨多來自於古代的地理神話書籍,例如《山海經》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因為在《山海經》裡,除了記載各處的地理特徵之外,同時也記載了許多類型精靈鬼怪的名字、形狀,後世的人就依照這類的材料來分辨精靈鬼怪。除了原先與旅人求平安的功能之外,在道教的發展之中,就將「呼名法術」吸收,應用在一些祭改的儀式之中。具體表現「呼名法術」的道經,以《洞淵神咒經》最具典型。

《洞淵神咒經》是六朝時期天師道派的古道經,這部經典認為鬼界裡「自有優劣、強弱、剛柔、善惡,與世人無異」;並且認為疫病災禍的發生,就是來自於鬼界中的魔鬼,以及一些歷代的敗軍死將中較殘暴者所導致的。

這部經典的目的就是要剋制各類凶鬼,因此記載了剋制凶鬼的方法,通常是藉著一連串的咒語來剋制這些凶鬼。這些咒語的形式,較客氣的有「今已知汝名,汝急速去…急急如律令」以及「吾知汝名,急去千里…急急如律令」等咒語。比較不客氣的用語,通常就在唸完一堆凶鬼的名字之後,就警告將「斬之不恕也」。

這些咒語的用詞和形式,其實就是師法軍事用語和思維。也就是在兩軍交戰之時,如果能夠洞悉對方的動員情況,再配合心戰式的喊話,自然就佔了上風。其實就是到了現代,這種心戰式的喊話策略,相信我們並不陌生。

2.符令

流傳在民間的符令,通常有兩類,一類是道士畫的,另一類是乩童畫的。一般而言,道士所畫的符令與乩童所畫的符令,是有某些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就是兩者都具有「瑪那」的神力,(註2)並且在傳遞「瑪那」神力過程之中,都同樣展現出「接觸律」的思維。

不同的地方,在於乩童所畫的符令是龍飛鳳舞,沒有一定的格式;但是道士所畫的符令,通常都有一定的格式,並且經常可見的格式就是「奉(某神祇)令」。

毫無疑問地,這正是軍事思維的展現,在此時這符令就猶如將帥所擁有的兵符一般,既展現了權威,甚而也同樣具有心戰喊話的功能。除了符令之外,民間神祉的令旗也具有同樣功能,只是應用方式不同而已。就我們所常見的,符令是用貼的,但令旗則必須用揮舞的,並且要在信眾的頭上揮舞而過。

時至今日,即使在軍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有些人相信軍帽上的「青天白日」徽章,具有類似克服鬼怪的功能,其實反映了相同的心理。

(二)防護的法器、裝備和佈局

法師在和鬼煞對陣之時,必定事先準備好防護的法器、裝備和佈局。例如法師基本的法器,通常有七星劍、師公刀等。此外三奶派的法師在「押煞」儀式之中,會將二張金紙做成的祇冠,在洒過淨水之後,就將其插在頭上所帶的紅巾裡面,以作為護衛用的頭盔。

在佈局方面,法師所進行的每場儀式,一開始就必須請來他們所信奉的神祉。如果是較大的場面,一般還需要調兵遣將,最常見的就是「調五營」的法術,其實這正反映了中國古代軍事佈局的方式。

在道士和法師的科儀之中,從壇的佈置開始,以迄調兵遣將,一直到法師在壇上走動的步伐,都必定遵循「五行八卦的佈局」。事實上自古以來「五行八卦的佈局」,同時具有軍事和宗教的用途。藉著這樣的佈局,他們認為一來可防護自己,再來則可使凶煞就範。

此外民間某些較傳統的遊藝陣頭,其中強調驅除鬼煞的陣頭,也是依循五行八卦的佈局,來設計他們的舞步。例如在某些近於失傳,較傳統的「八家將」陣頭裡,並沒有時下所見的血腥鏡頭。他們陣式的開展,其實就是以舞蹈形式表現,並且藉此舞出五行八卦的佈局。

這類較傳統的陣頭,其表現形式類似中國農村的「秧歌舞」,在這些秧歌舞裡,舞出來的圖案,就是以五行八卦為底本所設計的圖案。至於這些秧歌舞,其目的主要就是掃除魍魎,以確保他們的生存空間。此外,中國的風水術,由於是依照五行八卦來進行佈局,其所內蘊的軍事思維,也可想而知。

(三)戰術:先禮後兵

1.祭改儀式

在道教和一些民間宗教的科儀之中,最具影響力的軍事思維,大概就屬「先禮後兵」這想法了。以「收內外煞」儀式為例,法師通常在儀式一開始,就忙於調兵遣將,請來各路神祇壓陣,並且按著各神祇地位高低,大神就坐大位,小神就坐小位。

請來各路神祇和兵將,並且準備好各類對戰的器具之後;這時法師就接著請來各類凶煞,使其與這些神祇和兵將對坐。

法師藉著這些神祇兵將做後盾,接著就要求這些凶煞不要造成危害,若是聽從就讓其離去,不聽就以法術將其押解收服。

2.普渡儀式

除了道教的「收內外煞」科儀以外,經常可見的普渡儀式,其實也含有「先禮後兵」的想法。無論是道教醮壇科儀中的普渡儀式,或是一般民間的普渡儀式,都有一個固定的普渡期間。在這期間內,人們以豐厚的祭物來祭祀各類孤魂野鬼;等到普渡期間結束後,如果仍有留戀不肯離去者,通常人們就會請法師來驅離這些孤魂野鬼。

(四)求和妥協

在台灣南部盛行的「燒王船」儀式,其主要祭祀對象是王爺。至於這些王爺身分為何?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王爺中,至少有一部份的原始身分其實就是瘟王,也就是帶來瘟疫的厲鬼。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這些王爺的原始身分逐漸被人淡忘。甚至現今這些王爺廟宇的主事者,都不太願意承認這些王爺就是瘟王。

如果這些王爺當中,部份王爺的身分就是帶來瘟疫的瘟王,那麼某些地區王船祭活動的最原始意義,就是一種求和妥協的祭祀活動。也就是人們一旦意識到鬥不過這些厲鬼的時候,最終就只好以隆重的祭祀來妥協了。在整個祭儀期間,一開始就先請來這些瘟王,請他們吃、住,並且贈與厚禮,最後再請其離開。

除了部份的王爺祭祀之外,在民間所祭祀的神祇之中,若是追根溯源,也有幾位神祇的祭祀,起初就是出於信眾的求和妥協,因此就祭之為神。代代相傳之後,這些信眾的後代也同樣祭拜這些神祉,以致根本無法分辨這些神祉的本來面目。

批判與比較

綜觀以上的類型分析,可以發覺道這些儀式的設計,就是藉著模仿軍事思維而建構。因此法師和道士或是心戰喊話,或是佈局攻堅,或是先禮後兵,或是求和妥協,很明顯就是軍事思維的展現。

這些戰爭場景的對象,就是凶煞。(註3)就某層面而言,這些人對凶煞的恐懼厭惡,與基督徒對魔鬼的厭惡,有類似之處。並且就前述的分析之中,的確有幾個部份可以和基督徒信仰加以比較:

1. 道士的符令「奉(某神祇)令」,與基督徒「奉主的名」,看起來好像類似。但是道士的符令,不僅是表示某種權威,並且還要施以交感巫術中的接觸律巫術來附加靈力;然而基督徒「奉主的名」與此不同,就是當基督徒「奉主的名」禱告之時,是認知到主的名所具有的權柄就是最大的,因此不須再以巫術附加任何靈力。

2. 在與凶煞對戰之時,法師和道士需要防護的裝備,這點可和基督徒「屬靈的軍裝」(弗六11~17)比較。一般而言,法師和道士的裝備,都是從一具體可見的物品,藉由灌注靈力而成。但基督徒的軍裝卻是由真理、公義、平安的福音、信德、救恩、神的道所組成。因此法師和道士的裝備是物質性的,所以必須對此物質灌注靈力;基督徒的軍裝卻不是物質性的,並且每一樣都是真神大能的彰顯。

3. 法師和道士在執行此類儀式之時,經常請來眾多神祇壯大聲勢,助一臂之力。但這其實隱含了一項認知,就是法師和道士也擔心神祇若是請少了,他們也怕鬥不過凶煞,也就是他們對他們的神祉並沒有十足的信心。甚而在某些時候,信眾甚至要跟某些凶煞妥協,並且對其供奉祭祀,也再度證明這些護衛神祇的能力有限。

4. 這種戰爭的性質,是屬於靈界的戰爭。在儀式之中,法師和道士面對凶煞所帶來死亡威脅之時,也必須依靠某個或某些神祇做其後盾,來與這些凶煞爭戰。然而盡管有神祇做後盾,這些法師和道士還要另外施行交感巫術,才能獲取這種得勝的保證。只是對於道教和民間宗教的信眾而言,若是認為藉著這樣的儀式就可以勝過凶煞,恐怕是過於一廂情願了。

5. 就基督徒的觀點而言,帶來死亡的黑暗權勢,除非是藉著能夠戰勝死亡的耶穌基督才能戰勝。(註4)因為耶穌基督「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15)。


註釋:

1. 交感巫術是弗雷澤所發現的一種宗教現象,有「相似律」和「接觸律」兩種類型:

a. 相似律:交感巫術的一種類型,其理念是基於「同類相生」,把彼此相似的東西看成同一種東西。民間因此便藉由此種巫術,對那些被視為有神力的東西進行模仿,以便能同樣獲得那種神力。

b. 接觸律:交感巫術的另一種類型,認為經由接觸的過程,可將神力傳遞給被接觸者,較為普遍的「開光」儀式就是此類思維的表徵。

2. mana的音與出埃及紀所說的「嗎哪」雖相似,但卻是不相干的觀念。mana是指某種不.具位格的神力。

3. 「黑巫術」的施行,大抵也是軍事思維和交感巫術思維的組成,但其應用對象卻是人。

4. 聖經記載面對仇敵的「戰勝」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這兩種類型如下:

a. 第一種類型以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繞耶利哥城為例(書六1~16),是在對戰之中直接戰勝的類型。直到如今也有一些基督徒,強調只要信心堅定,也可依此模式獲得勝利。並且在近年來,「繞城」也成了部份基督徒追求勝利的典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強化不少基督徒的信心,但若是不謹慎處理,可能會使居民產生誤會而招致對立。

b. 另一種類型是主耶穌基督所樹立的,是一種必先經過死亡而又復活,以此戰勝的典範。特別是祂在被捕之時,不僅不讓門徒動刀護衛祂;在被釘十字架且受到嘲弄之時,也不為所動。這種典範不將周遭的人視為仇敵,而是直接與撒但對敵。由於帶來死亡正是撒但的權勢,因此這種典範所樹立的「戰勝」模式,乃是以不畏懼死亡,來戰勝死亡的典範。

參考書目
1.白雲觀長春真人,《正統道藏》第10冊(台北:新文豐,1995)。
2.弗雷澤,汪培基譯,《金枝》(上)(台北:久大;桂冠,1991)。
3.李豐楙,〈《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制說〉,「東方宗教研究」新二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1991),頁131~155。
4. Mircea Eliade,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vol.11,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1995).

抽言:

* 一般民間信眾相信人一生下來,一生的「命」就已成了定局,但是「運」卻仍有改變的機會。

* 法師和道士的裝備是物質性的,所以必須對此物質灌注靈力;基督徒的軍裝卻非物質性的,並且每一樣都是真神大能的彰顯。

* 「繞城」也成了部份基督徒追求勝利的典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強化不少基督徒的信心,但若不謹慎處理,可能會使居民產生誤會而招致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