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政治人物的歷史詮釋學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在台灣的政治活動中價值的賦予,往往訴諸當事者與偉大人物之間關係的親疏。從早期兩蔣家天下的國家權力分配,到現況中多黨政治的人物類型學,都是很好的實例。在早期國民黨家天下的台灣處境中,無所謂民主政治的施行,充其量有民主政治的形式意涵,卻不具備民主政治的實質內涵。而當下的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則因為多元政黨的競爭張力,思維模式基本上仍然不脫強人政治的「民主」文化。在這時間序列發展的歷程中,雖然有著從先而後的民主「成長」機會,但是實際上,仍然存在著相當青澀的思維模式。

從年初國民黨的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到日前台北市長對蔣介石貢獻台灣民主政治良多的談話,我們都不斷見證到台灣的民主政治仍未脫歷史人物詮釋的語言遊戲。為了使語言達成一定程度的標語化,往往在詮釋政治人物的時候,流於極度約化的分類陷阱。不僅讓歷史整全的圖像受到恣意詮釋的扭曲,也使得民眾在閱讀政治論述時,落入思想平面化的繳械危機。這個問題不限於任何一個政黨,而是台灣政治現實中,一個無奈而普遍的現象,從台聯的李登輝牌、民進黨的陳水扁牌、國民黨的連戰牌、親民黨的宋楚瑜牌,都反應出一種極度約化的政治光譜類型學。

如果台灣的民主政治要不斷朝前進步,那麼我們就必須盡力從「理型論述」入手,而少用約化的「人物論述」出發,否則台灣的政治論述就無法有效地超脫人物詮釋的約化危機。因為政黨政治的實質意涵,應是理想化的施政方向,與具體化的施政細則所共構交織,而不是不斷訴諸單一意識形態的意見領袖為依歸。換言之,在未來可預見的總統大選中,選民需要謹慎地抵制一種恣意詮釋歷史人物的約化現象,以及建立宏觀閱讀的政治判斷,不要任由政治人物任意訴諸人物類型的選舉語言,或是將單一政治人物(立委在廣電節目中的語言)的好惡斷言,視為複雜政治現實的全部。畢竟歷史嚴苛地檢視著昔日政治人物的作為,而今日政治人物則必須以成熟的理型論述向歷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