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選集》

| | | | 轉寄

教會這個群體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經文:「這十二個人有……還有……又有……」(馬可福音3:16-19,節錄)

表面看來,這段經文似乎並沒有甚麼值得深思的地方,但有一點不大起眼的觀察,或許跟我們今天的教會生活有一定的適切性,那就是在這十二門徒當中,有不少是分屬親戚、同鄉的:雅各與約翰是兄弟,是西庇太的兒子(3:17);安德烈是彼得的兄弟(約1:40, 41);腓力是彼得、安德烈的同鄉(約1:45-51);巴多羅買/拿但業是由腓力介紹跟隨耶穌的(約1:45-51)。

可以說,這十二人都是藤瓜相依的。一方面來說是很自然的,因為關乎切身的問題,我們總是先找那些就近和相熟的人;但每當群體有爭拗或涉及利益衝突,亦可能引起更大的紛爭。馬太福音20:20-24記載:「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祂一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他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國裡,一個坐在右邊,一個坐在左邊。』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兄弟二人。」今天一般教會所涉及的紛爭中,有不少就跟這類私人關係有關。一旦有爭拗,人的黨派本性自然表露無遺,甚至拉攏自己的家族班底另起爐灶。這是值得我們小心的。

其實教會是能夠容納不同性格的群體。當中並沒有所謂「理想的性格」或「基督徒的性格」,只有願意順服上帝、被上帝改變的性格。事實上每種性格都有它的強處和弱點甚至盲點,很多時那些所謂強處本身,往往正是弱點所在。例如,比較理性的人的強項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們卻容易以堂皇的理由去合理化自己那些其實不那麼理性的個人偏執;因此,「理性」很容易同時成為一個理性的人的盲點!

「感性」很多時成為教會中被標榜的特質,因為教會是一個「愛的群體」。耶穌說:「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但過分高舉感性,卻容易將「非理性」合理化,即動輒以所謂「屬靈」的理由或個人的「感動」去否定不同的意見,排斥一切略為傾向理性化的人或意見;結果將教會變成一個「腦子像漿糊」的群體,叫那些稍為傾向用腦的人望而卻步。

基督徒實在需要認識自己!這在教會中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為我們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但是當我們並不真正認識自己,我們的「自我」就往往在「為基督」的名義底下為所欲為,並且因為有了這個神聖的理由,我們就更加放不下這個「自我」。結果我們越是「為基督」,教會就越多意氣的爭拗。

最後要說的是這十二個人並沒有在主耶穌呼召他們之後立時變得沉實穩重、英明神武、獨當一面。他們有不少不成熟的表現、無謂的爭拗,甚至在主耶穌背後爭做老大。這些都要在日後和主耶穌相處、相交的日子裡受到雕琢和校正。

◎默想:今天教會所需要的或許不是得過且過、息事寧人;我們不僅需要互相包容,更需要認識自己!

●本專欄為個人來稿,也曾與【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文字事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