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从「媒体公关」谈信仰语言的公共性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们都是生活在「语言」的世界当中,我们也是藉由「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当我们希望向着所处的时代,传讲耶稣基督永活的真道时,那么所使用的语言势必是这个世界所能够明白,并且产生合理意义的语言。然而,从几次基督教在大众传播媒体当中所展现出来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为听众而存在的群体语言

笔者曾指出:从哈利波特事件到林进友牧师的道歉记者会,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媒体公关」的角色,来为传道人、教会界上一系列媒体公关的课程。从记者会的新闻稿设计,社会与宗教新闻记者的关系建立,到主动设定议题反制媒体操弄……等,都是当今传道人相当欠缺的媒体教育。因为,我们倘若还停留在:只要能够上媒体就是作见证的阿Q观念,那么恐怕我们将会在传媒的议题竞争现象中,从被边缘化到被妖魔化!然而,这并非仅仅为技术层面,却是关乎今天台湾教会界,对于信仰语言公共性的意识。

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是:「我们的见证是对非信徒世界传讲的!并不是自满于基督教界对社会议题发言的满足感。」在这个传媒取得平易化的传播时代,重要的并不是「我讲话了!」而是「我讲了什么话?」是否我们的信仰语言在面对传媒的时候,都是「收割式的布道会心态?」而没有「默默撒种的肉身形态!」如果论坛报要走日报,读者群是3%不到的基督徒阅报人口,还是没有宗教设限的全华人群体?如果教会公报要传达信仰价值,读者群是2%不到的长老会阅报人口,还是没有教派设限的全华人群体?如果GOOD TV期望藉由媒体宣教,是走棚内罐头节目的制播,还是使用当今的节目语言?其中固然隐含着许多必然的限制与已然的努力,但是,究竟我们的媒体观念是「去见证?」还是「来信主?」是圈内的行话?还是意识型态的宣传?因为我们的设定决定了我们的内容。

笔者诚恳呼吁教界不同教派传统和媒介工具的传播媒体,应当多一些共识与对话,在现有的资源当中向着未得之民作见证。透过横向的连结,一方面区隔设定的服事群体;另一方面,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透过对台湾阅听大众的集体性探究,提出交叉配搭的议题设计,从教会式的圈内布道会,到社会性的圈外包装语言。在混乱肢解的传媒世界中,扮演最大意义化的阿基米德点。

二、为听众而存在的个体语言

基督教的信仰语言永远没有办法私有化,一旦经过「述说」就是作为一种生命的见证。果真如此,在今天这个宗教世界观封闭VS.开放两极化的信仰语言当中,我们如何让非信徒避免溺毙在我们封闭的属灵语言当中呢?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群体当中,究竟我们是否习惯性地将每一个朋友细致而独特的个人生命历程,用教会的「你缺乏平安」、「你缺乏喜乐」、「你需要寻找丰盛的生命」来给予他们意义呢?今天台湾的基督徒圈子,已然充满了许多自言自语的信仰告白,忘却了信仰告白的本身,并不是定未告白者的罪,更不是一种教义式的宣讲,而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引导的语言。

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在两千年前作了一个最美的示范,耶稣基督在他的时代中,藉着花、透过羊,从俯拾皆是的真实生活中,从每一个人最平凡的日常语言中取材。举例而言,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活出圣灵入世的果子,却不断述说这个世界缺乏圣灵充满的出世语言,就仍然不明白道成肉身的真理,对我们信仰的真实意义!

道成肉身:

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不断地向着这个世界开放自己;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也不断地启示着信仰语言的公共性!对任何企图将信仰语言私人化的基督徒来说,或是企图将信仰语言意识型态化的基督教团体而言,都是值得三思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