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从传统到创新:如何在2003的电视语言中向青少年宣教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青少年事工一直是许多教会的重点事工,一方面选择最有负担的辅导担任,另方面尽量给予最大的支持。然而,这群备受呵护的青少年却不见得会在离开家乡之后,坚持原初的信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若将我们传统的「信仰语言」,放在青少年真实生活的「电视语言」中进行简单地探究,或许可以得着一些更新的契机。

一、传统教会青少年事工的困境

首先,从多数教会现行青少年事工的现象来看,我们可以找出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徵:

(一)注重传统的延续(辅导的角度)

就团契的辅导而言,由于受托要尽力向青少年们传承信仰的价值,于是我们使出各样的压箱法宝,为了有效地唤起青少年对于信仰的追求,表面上我们和青少年们一同努力构思各种有趣的团契活动,然而,在内心却不断想办法将信仰语言,从过去灌输到现在,于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会说出:「响当时仔……」(想当初)这类的句子。目的不仅是分享当年的勇,更是期盼传统的延续。

其实,在辅导和少数核心同工的心中,已经事先在心中描绘出一幅预定的信仰图画,在这个图画中务求沿袭过去教会的传统用语,或是思考方式,并不是以现在的青少年作主角,而是以传统的青少年作主角,再套用新鲜的聚会方式而已。反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电视语言,虽然也是面对一个绝对不会改变的传统商业动机,却可以在没有设限的电视语言世界中,不断求新求变。甚至是从单向传播的方式,逐渐蜕变成为收视者可以动态参与的互动电视模式。

(二)注重内部的需求(契友的角度)

此外,从契友的角度来看,由于信仰对他们而言,几乎成为一种聚会的代名词,所以信仰的更新,就是指着聚会形式的突破。因此,层出不穷的聚会百宝箱概念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不论这些聚会的点子如何更新突破,其终究关怀的焦点仍是内部的需求,就是为着自己人的需要而设计的聚会。这种针对内部的聚会观念,逐渐使得团契存在的唯一目的,变成是喂养自己人的需要而已。长此以往,宣教对于团契来说,仅仅是一种聚会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安抚我们被圣经挑战的信仰良心。

偶有幸运儿踏入教会,多数会感受到团契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宗教术语,在无法融入的调适后,逐渐感到怯步而慢慢离开。反观青少年每一天的电视语言,则致力营造出他们就是主角的自在环境,并且让收视者享受到「搔到痒处」的真实感受。果真如此,我们应当怎样在这种信仰传统当中,大张旗鼓地进行青少年宣教呢?笔者认为,需要调整团契注重收割的宣教心态。

(三)注重收割的成果(团契的角度)

如果,我们从团契总体的角度出发,来反省我们目前的青少年宣教状况,我们会讶异地发现,竟然在不同的教会处境中,多少都有机会听见「这样有效吗?」、「最后多少人信主?」的疑问句。这些真实的关心,往往让团契的辅导在设计宣教聚会时备感压力。宣教对于团契的青少年而言,往往是布道会、福音茶会的同义词。而成功宣教的指标,则是这些聚会后的信主人数。果真如此,就反应出我们的青少年宣教事工只重收割,而轻忽撒种的严重危机。试想有那个看惯电视「商品宣教」语言的青少年,会在初次光临贵团契,便立刻改变十多年来的「消费方式」,马上认同并且购买我们「宗教宣教」语言的商品?

反观,青少年所面对的电视语言,则是处处充满「放长线、钓大鱼」的广告智慧,电视中的商品不再只是一种被消费的物品,而是品味认同的重要依据。藉着重视青少年群体性的特质,电视语言的「宣教」策略往往设定在群体价值的洗脑后,再挑动个别的购买欲望。

藉由现阶段多数教会青少年宣教语言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我们对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信仰意涵,了解得并不深刻。笔者认为,对于青少年宣教的实况化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信仰真理。

二、从困境到挑战的宣教契机

(一)耶稣的见证

圣经曾经深刻地描述耶稣与我们之间的关系:「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一14)在上帝的眼中,当耶稣默默地生活在加利利的语言世界中,他并不是在浪费他有限的宝贵生命,而是在发挥他宝贵的有限生命。因为耶稣用了当时的人所能明白的语言,与他们真实地生活在一起。

(二)保罗的告白

这个道成肉身的信仰精神,也在保罗身上见证出来,保罗说:「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九22∼23)不论是耶稣在历史中身教、言教的存在方式,还是保罗立志与未得之民认同的信仰精神,在在都表达出一种真实的信仰语言观点:生活在他们中间,适当地使用他们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语言观」。

(三)青少年的肉身形式

就今天青少年所生活的语言形态而言,是典型的视觉系导向。这个视觉系风潮从漫画、偶像剧、服饰、网路、乐团几乎是占满了青少年的语言世界。在视觉系当道的流行文化中,青少年愈来愈习惯以眼睛来思考。藉着丰富的视觉元素,让旧有的素材取得一个新的价值。如果我们无法从这个视觉系的流行现象中,解读出其中传达的艺术意涵,仅仅只是将一个旧有的艺术尺度套用在这个现象上面,那么我们很可能没有办法体会耶稣为何会被冠上「贪食好酒」的称号(太十一19),而保罗为何站在亚略巴古的议会,分享他阅读流行诗集的心情(使十七28)。只有深入青少年的语言世界,方能够进一步讨论如何向他们宣教,也才真正走在实践「道成肉身」的真理历程中。

三、今日教会青少年宣教的挑战

(一)从单一语言到多元语言:多元语言的意义

电视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多元的选择性。电视频道在形式上的多元取向,让青少年有着一种选择的主动性。换言之,只有处在一种主动选择的环境中,才能给青少年带来一份安全感受。以往团契为青少年预备的宣教聚会,往往是三个月到半年的努力,呕心沥血精心设计出一次聚会,然后就以这一次作为这半年宣教业绩的赌注,广邀团契弟兄姐妹的同学们参与。

这固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聚会,但是对于受邀请的青少年而言,似乎在一开始便少了一个「主动选择」的机会,使得受邀参加福音性聚会,成为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最后晚餐。因此,建议团契在设计给青少年的宣教聚会时,最好走小而美、多而短的策略。让一季不只一次的聚会适合福音朋友参与,而且所设计的内容,尽量与他们生活中的流行趣味相近。

(二)从听觉语言到视觉语言:视觉语言的价值

过去的团契的宣教方式,主要是借重听觉作为媒介。举办布道会或是福音茶会,少不了的一定是牧师、传道、辅导最后来一段心灵的「劝降」!但是,在电视、网路等传媒为今天青少年所营造的传播世界中,听觉语言已经和视觉语言平起平坐了。否则,香港着名的神学工作者杨牧谷牧师,不会将他的作品《基本信仰与超凡生命》、《坏鬼神学》等「翻译」成为漫画的形式。因此,如何尝试从视觉为主的戏剧活动、影像活动作为一次福音性聚会的结束,而取代一种口头宣教的焦虑,或许更能够打动青少年的心灵。

(三)从控制语言到参与语言:本位主义的挑战

嘻哈音乐藉着电视频道的强力放送,已经将这个追求自己独特存在风格的意识,以新的形式植入青少年的心中。即便没有美国黑人的街头文化,但是却仍然传承了强烈的自由、自主概念,这种青少年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在音乐形式的追求上,必然也反应在心灵活动的宗教信仰中。因此向青少年宣教,就必须意识到我们自身一种不自觉的控制语言。

青少年的福音活动经常教会感到不安的地方,在于年轻人经常会没有「分寸」,为了防止这个问题的发生会没有见证,辅导多半是使用传统语言来制止,要求大家必须展现出属灵的信仰语言。然而参加一个这种将「讲出来的话」穿西装、打领带的聚会,却无法让同为青少年的福音朋友感到自在。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参与,是他们能够参与的群体气氛,他们的感受与想法甚至可以转变这个群体的气氛,并且年长的权威人士(辅导),也不会因为预期的结果「失控」,而感到忿怒或是采取控制,这样我们或许稍许靠近了青少年的语言世界一点。

【未结之语】

向青少年宣教是一个蒙福的历程。不只是因为我们可以「为主赢得年轻人」,更是我们自己先经历「信仰语言的更新」。这样的更新,势必会将我们原本习惯要求青少年的「传统语言」,逐渐转变成为「创新语言」,我们或许不必学习青少年的世俗语言,但是我们却因为深刻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以至于我们在搭这座福音桥梁的时候,可以更为准确地抵达青少年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