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追尋拉斐爾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犯罪有的時候包裝在所謂非常「高尚優雅」的行為之下。

無論是在古色古香的「芝加哥美術館」,或是如鵬鳥展翅的「密爾瓦基美術館」,人們駐足於一幅畫或是一座雕像前品頭論足。在畫廊或是美術館的酒會上,衣冠楚楚的紳士與淑女在香檳與精美的點心傳遞之間交談著。

只不過,在這種藝術的刻版描述之後,有個藏污納垢的黑洞,就是與藝術有關的犯罪活動。根據國際刑警組織,藝術犯罪活動在全球僅次於毒品與軍火,每年差不多有四十到六十億美金的非法交易。藝術傳統豐富的古國如埃及、希臘、義大利、中國,有不少的藝術品都是被偷運出境,根本還沒有在蘇富比上出現,就已經被腰纏萬貫的富豪買走,深藏在他們的寓所。

這不啻是理想的推理題材,而學美術史的伊嚴•皮爾思 (Iain Pears) 寫的六本藝術推理,可算是箇中代表作。而且他將故事景置於義大利,再理想不過。那是個走到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看見藝術珍品的城市,也自然而然是藝術犯罪盜竊發生最頻繁的國家。

你可以想像,如果今天有人發現了一幅拉斐爾的新作品,藝術圈會落入什麼樣的狂迷狀態?這是皮爾思藝術推理系列第一本作品《拉斐爾情事》(The Raphael Affair) 的引子。一名英國藝術史研究生卓納山•阿爾蓋 (Jonathan Argyll)在文件中找到一個線索,羅馬一間小教堂掛著一幅十八世紀畫家曼堤尼 (Carlo Mantini) 的作品,但其實畫布的底層是拉斐爾的畫作!

原來當時有很多沒落的貴族,會把自己收藏的名作賣出去。如果買者是異國人士,他們或是將作品掛在比較沒有名氣的畫家之下,或是行賄 (作品出國,需要教廷批准)。然而,畫家的名氣越高,賣到海外的機率就越困難。尤其是文藝復興三傑的,教廷不可能首肯。於是有人想出瞞天過海的方法,找了沒什麼名氣的曼堤尼,先在原作上面塗一層光漆,然後用容易清洗的顏料作畫,以他的作品名義出關。但是拉斐爾的英國買主顯然中了仙人跳,當畫作飄洋過海到他的手中,是道道地地的冒牌貨!根據英國博士生卓納山研究,真正的拉斐爾應該在那間羅馬教堂。

該系列的兩個主要人物「義大利藝術竊盜部」的首長塔地歐 (Taddeo Bottando) 與他的女助手芙萊維亞 (Flavia di Stefanp) 開始著手調查,引出一場追尋拉斐爾的高潮迭起的過程。畢竟,發現拉斐爾真跡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借用小說人物卓納山的幽默口氣:「全世界每一間美術館,每一個神經病億萬富翁都會到佳得士拍賣會場競標。要蓋第抵押他的祖母都沒問題。梵谷的那盆向日葵都會變成地攤貨。」在其中,藝術界人士的真正嘴臉成了作者揶揄的對象,畫作真偽的爭論,以及獲取的手法也是這個故事重要的一環。

皮爾思有藝術史學位,舉凡歷史掌故、鑑定專業,藝術界的權謀,在他筆下一一鋪陳出來,而且沒有落入掉書袋的泥淖,適時調度專業知識,不會像有些作家,唯恐你不知道他(她)作了多少考據,因此百科全書式的把研究所得堆砌在小說中,窒礙故事的流動,讓讀者看得不耐煩,覺得是在讀藝術作品鑑定教科書。

在探討藝術犯罪的這本小說,人性的貪婪與溫情、善良與醜惡,孩子氣的博士研究生、幹練的女助手、有點歐吉桑的組長增添了戲劇性情節發展以外的趣味。畢竟,故事是因著人而形成的。想想看,偽造維梅爾的不得志畫家 Van Meegren 竟然瞞過了當時的維梅爾權威;日本企業家齊藤良平花了八千多萬美金的天價購得梵谷的畫作,卻深鎖於保險庫;威斯康辛州一個富翁將住宅蓋在地底下,專門派人到世界各地搜購工藝品,在那個九拐十八彎的地下住處,甚至有個完整巨碩的旋轉木馬。

當人想要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