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教會與教育事工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綱

一、 教會組織是培育信徒質量並進的媒介
二、 全面性基督教教育事工
(一) 信徒成長的情形
(二) 各式資源的分析
(三) 教會教育目標的訂立、課程安排、教材選擇的依歸
(四) 師資人力的培訓
(五) 組織行政的貫徹情形
(六) 評估
三、 經由組織結構發展並強化基督教教育事工
(一) 對教會整體事工的影響
(二) 加強教會信徒的聯繫與培養其對事工的關心
(三) 對社區的探索及開放
四、 蒙上帝祝福的基督教教育事工


內容

一、教會組織是培育信徒質量並進的媒介
  基督是教會的頭(弗五 23),教會是身體,這身體又有合式的聯絡、百節各按各職(弗四 16)。由此而言,教會理應建立一個完整的組織結構。從教會歷史來看,新約中記述「教會組織」中的職務(長老、執事等職)大約是主後 50 年以後所形成。主後 30 年耶穌基督釘死十架,約在三年後保羅悔改歸主。此後約有 20 年的漫漫時光,教會都以口傳方式進行宣道及教導的工作。信主的人數也愈加添,福音也因此從耶路撒冷、猶太傳到歐洲各地。所到之處設立教會,每所教會為了因應培育信徒,教導信徒之需,於是選派長老、執事推行管理並關顧教會事工。

  創世記三十章記載,雅各運用資源,使自己從一無所有到豐盛有餘、由零變富的經歷,我們可從中窺見,他從決心讓自己變成富有之日始,就預先安排計劃並與其舅父協商,他更經由各種品質改良方法,使他的羊群日日增多……。這一種管理經營,就是一種有效地運作、組織所產生的影響。

  所以,無庸置疑的是,任何優良紀律的組織,都是促進一個團體在經營或管理達到最高目標的媒介。同理,教會中也需強而有效的組織以發揮最高的功能,並朝質與量同時成長進步的目標邁進。

  建立教會組織的目的,乃在於搭配各樣恩賜、才幹與性格各有差異的肢體,共同參與教會生活,以達到建立基督的身體及滿足全人需求的目標
;簡言之,就是統合教會組織與教會中每一位信徒相融為一之意。因為,教會的所有事工都是以人為核心,教會並不僅為了完成各部門的工作、以工作為組織的中心;相反的,教會組織有效地運用,是為求肢體間配搭得當,讓信徒彼此均能享受服事的甘甜及適切的培育。


二、全面性基督教教育事工
  為了尋求肢體間配搭得當,以實踐宣道、教導、敬拜、團契及事奉等活動,首要條件必需全面性地探討評估教會的「體質」,其過去所面對的困境及現在未決的問題,還有未來的可能性。放眼看今日無論大中小型、鄉村與都會形態的教會,大都設有各種委員會;有靈修、總務、關懷、教育……等。設立這些委員會目的是為幫助教會能克服過去的難處,並能積極推動教會的腳步以發展未來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各委員會是為助使教會能全面性地規劃並分工推動事工而存在。由此而論,教會中所有教會事工理所當然責屬教育委員會了。教育委員會必須全面性思考並探索教育事工的可能性。

  全面性基督教教育事工須奠定「以信徒為中心」的理念,完整規劃並實踐教育的功能,才能助使信徒成長。因此,在事工推動過程針對基督徒的成長、各式資源(諸如人力、財力、社會等)的分析、確立教育目標、教育課程的安排、教材的選擇、師資人力的培訓、教學方法的可能性、硬體設施、組織行政的貫徹情形、評估資料的存留參考等等,這些雖言細微,實則皆為不可或缺之要素。茲大略分析如下:

(一)信徒成長的情形:

  評估工作中須要對「歷史」背負的責任是留下各式可參考的資料,供傳承及策晝之參考。因此應找出並依據教會前人所曾留下的資料,了解並探究教會信徒在過去所會面對的困境,信徒的實際需要。

  例如:松年大學階段的信徒其生理、心理、社會、靈命上的需求及困擾,絕不可能全部等同於壯年或青年階段信徒之情形。80 年代的中青代信徒所面對的困擾,絕對有異於 60 年代。

  每一個教會都會有一套慣有的思考模式及行為取向標準,這些與生活相關的因素不見得都跟信仰、神學見解有直接的關聯,反倒可能是因襲日久的傳統習慣、領導者的個人風格所養成。所以,推動教育事工的同時,不能不從歷史的遺產中創新。當然每一個年代歷史的教育領導者應該負起責任為「歷史的軌跡」寫下一筆。

  除了教會歷史的產物,教會尚有外在與內在、客觀與主觀等等的條件左右著事工動態,有如:教會所在地理位置、所屬社區型態、目前社會大環境、社區中所盛行的風氣對信徒的信仰型態、身心狀態的影響度如何?教會確實提供了一個適切的團契生活供給信徒發揮自我的園地嗎?信徒對教會的事工參與程度如何?評估信徒成長情形時不可忽略上述所提及的層面。

(二)各式資源的分析:

  在教會中有多少人力被埋藏在「對教會沒有認同」的冷漠之中?教會中信徒成員的專長、專業能力,有誰是理想的主日學老師?誰是適當的青少契輔導、誰是信徒小組的小組人選?這些隱藏待掘的人力很多時候都被埋沒於對教會及事工缺乏認同,也有時候是因不適才、不適任造成更多的教會困境。

  教會信徒對社區、對社會整體的關心及投入程度如何?許多教會因限於經費財力問題無法展現所規劃的宣教事工藍圖。但有更多的教會是「有愧於管家的身份」,對於教會擁有大量的「庫存」經費而感到滿足與自豪;很多時候教會所呈現的風氣叫信徒不懂扮演管家的角色,對於上帝所賜財富僅於「埋土求心安」。對於經費的運作如何促使教會內外事工達於美善,更缺乏經營之道,如此夫復能言拓展實踐宣教?

  信徒活動及所關懷的若僅止於有形組織的教會境內,當然就無法明瞭社會之於教會的互動。社會動態對於社會宣教事工的助力、阻力為何?教會所在有多少的社會資源可成為運作、推動事工時的絕佳媒介?抑或教會中從牧長及至信徒仍懷抱「清教徒」的心懷不與之「同流」?

  無論是教會所屬或社會所有之各式資源,予以掌握並善加運用對教育事工會是一個偌大的助力。

(三)教會教育目標的訂立、課程安排、教材選擇的依歸:

  整體教會教育事工的目標根據什麼標準、什麼需求而定?為了達到教會各階層信徒成長之目標,教會應設立年度教育目標,依據年度目標而設計、安排適齡及適況的教育課程;要有良好的課程內容當然要有可供參考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所安排的課程中,相關因素是教師人員的恩賜專長及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習環境硬體設施的完備程度。教會依據這些因素所設立的教育目標應該以能促進信徒委身落實基督徒生活,實踐宣教使命為依歸。

(四)師資人力的培訓:

  一個設有堅強陣容的教會組織,縱有其雄厚財力、龐大的人力組織、完善的硬體設施、良好的教材教具,但是唯獨少了背負「教育事工主要骨幹」之責的教師同工,則無法成就一個完善的教育事工。教育事工中最主要的、最基層的就是擔任教導的人員,教導者縱橫於貫徹教育目標與受教育者之間,而其他相關於教育事工的措施也是為他們而運作。所以每一個擔任此重責的教導人員都應該是稱職的服事者。

  很可惜的是,許多教會很難掌握發展教育事工的關鍵 ── 培育師資。單談培育師資首要進行的工作是招募同工。招募新的同工之前,先行評估目前的教育事工缺乏哪方面的長才,哪方面的事工在推動過程中有感吃力,哪方面的事工無法拓展?之後,對於主動獻身投效教育事工者及所招募的新同工都應予以長期的栽培。

  招募新同工或期待信徒中不斷有主動獻身者回應事工,有如下可行途徑:
  1. 在講台公開的呼召,牧長不斷在講章中論及教育事工之於教會的迫切性,教會信徒順服聖靈引導而投入自己的力量參與服事。

  2. 個別邀約,在信徒中發現有可能成為同工的人,就可自牧師、長執、現任教職員共同推薦並進行邀約。

  3. 利用教會的公佈欄、主日週報、各團契文字刊物、聚會活動、生動醒目的海報來傳達招募的訊息。
  招募之後,應有計劃地進行「準備事奉」的長期性培育事工。許多教會因現況所限,對師資人員不但沒有任何的培育課程,反其道而行是只要有信徒願意投入,即給予一個「頭銜」、「職位」。如此一來,造成相對影響的不僅教會事工的惡性循環,同時無法滿足受教育者的學習需求,更可能因為這些投入者在新鮮感喪失、一時興起的熱忱消退、無法提供良好教學品質壓力下,紛紛打退堂鼓而使教育事工陷入比先前更窘困的境地。所以,針對新投入教育事工的信徒及現職教育者的長期培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五)組織行政的貫徹情形:

  雖然教會全面性的基督教教育事工必須奠定「以信徒為中心」的理念,但是,是否能有效地傳達教育的預期目標,絕非單憑藉「人」對「人」的口頭教學即可。確實建立組織的功能、貫徹行政的效率目的就是要幫助教育事工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管家職份。若能在推動事工之前,確實評估教會的「體質」而設計一個適切的組織,透過組織的運作,讓構想、計劃適合整體信徒的需要,並讓執行的結果臻至最大的果效。

  限於篇幅,下述僅就目前教會都甚為熟悉的主日學教務事工,談行政組織的重要性。主日學在早期施行對象單以兒童為主,乃至目前發展以全體信徒為對象,如此的發展便必須具備有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但是,行政組織之目的乃為求教學之工作得到順利的推行,所以不應繁複,按個別教會的人員分配適當的職務並作編制上的增滅,如此便能達到訓練新同工接棒,又能產生「小組動員」(Team work)的作用。

  環顧今日教會組織,尚未有任何一個部門或團契,能像主日學一般,為全體信徒提供有系統、整全地研讀聖經真理的機會,因此主日學應繼續持守這個獨特的教導功能,也盼望教會教育主事者能認真且徹底地面對各種困難,以更新及重整主日學的功能。

(六)評估:

  任何計劃、構想付諸行動前,或多或少都會有文字書面的記載或企劃藍圖。在活動過程中、活動結束後也都應有客觀的評估並訴諸以文字,才能對「歷史」有所交待。教會的任何評估資料或文字記載是拓展未來事工可能性的最佳參考。因此,評估及記載的工作不可或缺。


三、經由組織結構發展並強化基督教教育事工
  上文中已多有論及教會的事工的多面性,無可否認的是,地方教會因組織結構的不同,對事工投入的比重也有不同的取向。因此,究竟要強化或發展教育事工須依循何種原則?要強化到何種程度?這些都是參與教會教育事工的人所要思考的問題。

  基於教育事工對整體教會事工上所具有的特性,下文建議三個原則,以為地方教會在教育事工強化與擴展的參考:

(一)對教會整體事工的影響

  教會教育事工以有利於教會本體為優先考量,一方面應考慮為教會培育接班人,而有長期的培育工作,如此才能為教會建立穩固的根基。因此,要從另一方面發展對教會整體事工有所助益的工作,例如:推行家庭宗教教育、擴展青年信徒參與事奉的途徑、培育婦女信徒參與事工決策運作的能力。如此,教育事工就不會僅是關聯於兒童而獨立發展的一環。也就不至於造成教會事工的失調,而導向畸形發展的教會形態。

(二)加強教會信徒的聯繫與培養其對事工的關心

  所言「教會整體」就是意謂著現實生活中的一群主內弟兄姊妹。這群因著主的大愛而共同過著團契生活的人,他們彼此之間聯繫情形及熱絡程度如何?他們參與事工的動機強度如何?他們對教會事工的關心程度如何?他們果真清楚教會整體事工的動態及傳承嗎?教會活動的設計可曾考慮局部或短期招募父母信徒參與關心?若讓信徒透過邀請而「業餘」性地參與教育事工的服事,最能收呼籲之功效。

(三)對社區的探索及開放

  教會要如何屹立在二十一世紀,高唱科技文明卻是道德敗壞、人心失序的非文明社會?教會要如何與社會有所關聯互動但不失信仰原則,確屬難題。當中所要把握拿捏的依準見人見智,再加上個別教會因著自身「體質」迴異,因此要慎審思量。但是無論如何,教會必須向外拓展,已經是當今教會事工之急切所需。

  教會或許可以衡量場地或設備的周全程度,開放時間與空間供給社區人士使用,並以此開放一個無形的心靈空間,讓社區人士沐浴於基督福音之中。教會更應、衡量財力、物力、人力之資源,響應社區一些公益活動,以加深社區對教會的印象,更能因此拓展信徒與社區人士的接觸面。

  教育工作者應教導信徒認知:無論任何場合,都是宣揚福音真理,實踐宣教使命的好時機。因此,教會以最誠摯的熱忱參與非宗教性的活動,就是有技巧而不失光明的傳揚福音、拓展事工。

四、蒙上帝祝福的基督教教育事工
  教會除了顧及整體事工外,並需思及強化和拓展。因此,所需要的當然是堅強、完整的組織及行政功能。良好的組織透過有效的管理,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把理想與計劃付諸行動,確實推動後能達成事工的預期目標。但是,每一個與教會組織相關的細胞成員都應該了解,組織是死的,組織會因為時間、空間與人為因素而僵化、頑固而無效率,反會形成一種對教育事工具老化、拖延、腐蝕的殺傷力。

  「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四 6)對於耶和華上帝給人的應許,我們清楚:來自人類科技文明的產物 ── 組織行政管理,其實是上帝賜予人的禮物,但這樣禮物絕對無法也不能取代上帝的攝理與掌權。今日教會中基督教教育事工的成敗,最重要的仍是上帝的靈運形其中與否?運作組織推行事工的人,若願意順服於主的聖靈,順服於上帝的權柄,其手中所推動的教育事工必定能從上帝支取動力、蒙上帝祝福。



參考書目
  1. 易啟年著,「教會兒童教育事工」,天道書樓。
  2. 總會兩千年福音運動推行中心「宣教大會專題文集」,人光出版社。
  3. 胡志彊著,「成人主日學質量並重的增長策略」,永望出版社。
  4. 李不易著,「長執信徒訓練手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
  5. 吳梓明著,「邁向 90 年代的基督教宗教教育」,華人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
  6. 蕭克諧著,「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道聲出版社。
  7. 鄧敏著,「認識基督教教育,證主福音協會。
  8. 夏忠堅著,「教會行政與企劃管理」,長青文化事業公司。


講師介紹: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
曾任東寧教會牧師、長老會總會教育幹事
現任長老會總會助理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