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不只是團契,也是社團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每年此刻,是全國各大學社團幹部改選交接的時刻。當然也是學校裡的基督教學生社團,進行同工改選的時候。

 在過去,學校並不開放宗教性社團設立。但隨著社會多元化,愈來愈多的宗教團體(佛教、道教、基督教)進入學校,獲得正式的社團身份,並獲得與一般社團同樣享有學校的資源與各樣的補助款項。

 不少進入學校的基督教學生團契,在觀念思考與政策施行上,仍以團契自居,忘了同時具有的社團身份。

●套用教會團契模式﹖

 於是在經營社團時,就會習慣性地把教會青少年團契的模式,直接複製套用到學校社團上。教會青少年團契聚會內容有什麼,學校社團內容也是什麼。前面一定是唱詩歌或敬拜讚美,後面一定是講道。即使有特別活動,也是跟團契特會差不多。

 學校基督教社團沿用教會團契模式,並非不可以。但這就會面臨一種窘境,就是一些基督徒同學會質疑﹕「既然兩邊內容都一樣,我何必要參加學校基督教社團﹖ 我直接參加教會青少年團契即可。」「我們大教會青少年團契有用不完的奉獻,辦個讀書會、退修會、營會都可全額補助。甚至因為經費多,我們可以用高價請到超級講員,學校基督教社團經費自籌,學校補助有限,請的講員,哪裡比得上﹖」

 於是學校基督教社團的同學,在每年的「迎新」經驗裡,總是遇到這類的基督徒學生,只參加教會團契,不參加學校團契。這可以說是因為沒有把學校基督教社團「二合一」的獨特性給發揮出來而導致。

●學校團契同質性高

 基本上,學校團契之所以成立,可以說與商業行為中的「市場區隔」觀念有些近似。「市場區隔」,將特定產品類別的消費族群,根據他們對該類別產品不同的欲望與需求、不同的購買行為和購買習慣,劃分成不同的次消費族群。

 同樣的,學校團契與教會團契有何不同﹖基本上,教會裡的青年團契,素質不一、年齡差距頗大,從高中生到大學生,也有的是從大學生到還沒結婚的社會人士。因此在設計聚會內容時,就非常困難,因為個體間差異過大,關心的事情差異也大。

 至於學校團契,因為成員都是大學生,在聚會內容安排上相較於教會團契簡單許多。即使某上千人的超大型教會設有大學團契,但還是比不上學校團契。學校團契因為成員與對象素質相近,以致能夠輕易獲致教會團契不易達成的果效。

●畢業後要學習多樣性

 反之,學校團契的成員畢業後,不應要求教會團契能夠有學校團契同樣的果效,反倒是應該學習多樣性多元份子組成的團體。過去,學校團契之所以常被教會詬病,就是因為有部分習慣學校團契的學生,畢業後不習慣個體差異大的教會團契而離去。

 但,如同「市場區隔」是商場一種策略性活動,不是制式的功課或規定,必須融入創意及巧思,才有意義。若學校團契核心同工與輔導在安排聚會內容,隨便找個教會團契內容來套用,就失去了基本存在的優勢。

 而實際上存在許多基督徒同學,甚至是一些基督徒老師,觀念上多仍把學校社團當作「團契」,而忘了它也是個「社團」,有責任要把它的「社團」功能予以發揮。

 先不談怎樣將功能發揮,就針對不把學校團契當社團一事來看,就實在沒有資格拿學校社團補助款任何一毛錢,社團指導老師更不可以拿學校的指導費。因為這種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恐怕是一種變相掠奪學校資產,上帝不會喜悅。

●社團經驗重要

 至於怎樣學校團契才算是社團﹖

 就拿社團幹部(團契同工)改選為例。若當它是社團,就不可能發生學長姊拜託學弟妹接同工,也不會有推託的常見團契同工交接的現象。應該是會發生眾社員人人搶著要當幹部,甚至得競選、發表政見才能脫穎而出的現象發生。

 為什麼在社團裡,會有人人搶著當社團幹部的現象﹖當社團幹部有什麼好處﹖

 根據一份坊間工作雜誌的調查,目前企業找人,學業分數佔百分之二十幾,社團經驗卻高達百分之七、八十。顯示企業不是只需要單打獨鬥只懂專業的人才,他們更需要有企劃力與執行力的人才,以及懂得團隊合作的人。

 以社長(主席)為例。當他在任職內完成什麼大型活動,他未來求職時,可以拿企劃書與學校補助款影印本,各樣的活動照片光碟紀錄,來證明自己的辦事能力。

 而且他可以找指導老師寫推薦信,深入介紹他曾經立下的功績。這些社團經驗,在求職上,甚至有些還比得上學歷證書來得強。

●想挑戰什麼職務﹖

 同樣的,其他各個社團幹部(新生活動、小家總、文宣、財務…)曾經完成什麼活動,也都應該在結案後,把企劃案或工作誌留下,並交給指導老師簽名用印、證實這經驗不假。講究一點的,也可以找指導老師寫推薦信。

 世俗人多知道社團經驗的重要性不下於課業,有心的同學,會在這社團幹部改選的時候,自願提出自己想當的職位,以磨練、裝備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也為自己留下未來求職可用的重要經歷。

 若社團成員看見這個事實,新生應該會想想自己想接什麼職務,並主動去找現任同工瞭解職務內容﹔現任的核心同工則會思考是否要留任,覺得自己過去一學年並沒有好好學到什麼,想要重新再來挑戰﹔或是思考轉換另一個職務,給自己不同的挑戰﹖

 至於,身為團契輔導(社團指導老師)應該有責任替學生留下他們的資歷。而不是只有禱告查經,就算交差,也應該在社團行政的作業程序上,幫助學生累積實力。

●辦場低門檻活動

 另外,從社團「二合一」的獨特性來看,對外辦的活動,不能只有「純」佈道活動,也該考慮有其他的可能。例如舉辦一場門檻很低、非基督徒同學都樂於參加的活動。

 好比,與世界展望會合辦飢餓三十活動。這種活動就是類似的「團契」與「社團」二合一的活動。因為對外,飢餓三十是「社會關懷」,舉凡有愛心的同學,不管是佛教徒、無神論、各樣的人,只要有愛心都可以響應,這就是所謂的門檻低。

 一般的同學看到這種活動,也會瞭解到「基督徒不是只會關起門來禱告,只有傳福音時才會來探訪關心,基督徒對這社會也有一份不計較是否一定得信耶穌的愛。」我們基督徒的愛,一向給人感覺很功利。愛這個人,背後目的其實是要他信耶穌。

 當然,耶穌本來就是上帝給人最大的福氣與恩典,但是非基督徒他們還不一定體會得到,卻先被濃厚功利的感覺給嚇跑。

●活動兼具信仰意義

 而飢餓三十活動,對內也有十足宗教意義。在社團內部基督徒透過這個活動體會禁食,學習肢體受苦。這就是所謂的二合一功能。

 當然不是只有飢餓三十這種活動有二合一功能。「捐血」、「真愛值得等待」、「反墮胎」、「反嫖雛妓」、「孤兒老人院」、弱勢課輔班…,都具有這類功能。

 一學期有一次這種二合一的活動,也才不至辜負學校對社團的補助。畢竟學校是因為社團身份才撥補助款,它可不是因其是團契的緣故。

 當然,這裡並非要大家過於世俗考量,又忘了學校基督教社團所具有「團契」(上帝所呼招出來的一群人)的身份。

 就像馬丁路德認為,基督徒同時是天國的子民,也有地上國民當盡的義務。他從二個國度概念提出基督徒二種身份學說。基督徒當他(她)在世俗領域行事時,他(她)是公民身份。信徒的個人信仰生活是基督徒身份,臣屬基督﹔但以公共生活來說,信徒也是公民身份,他(她)們臣屬於地上君王。

 基督徒同時屬於兩個國度,兩國亦在不同領域中影響著神的兒女。上帝的祝福不僅來自屬靈的治理(賜下永生)﹔亦來自屬世的治理(賜今生的福分)。

●基督徒二合一身分

 若從屬靈的角度視之,「舊人拜託新人來接」的奇怪場景更應該難以得見。因為上帝是指導老師,耶穌基督是大牧者,服事不僅具有永恆價值、更是榮耀無比。
 當我們忠心地為主擺上時,天上的眾天使都為之歡呼奏樂。從天國考量豈不是更應該是新人向舊人請求﹕「給我服事主、服事肢體的機會」嗎﹖

 並且,上帝為我們所的推薦信,威力更甚於社團指導老師寫的推薦信,即使是王永慶、郭台銘、比爾蓋茲等世界級企業家的推薦都比不上。

 因此,在社團幹部改選之際,應該是一般契友(社員)向核心同工(社團幹部)請求,「請你快點卸任,讓我有機會服事上帝、服事同學」,這才是正常的現象。

 基督徒同時具有天上與地上兩種身份,在學校社團是一種很實際的體會與學習。全國各大學基督教社團在這個進行幹部改選交接的時候,不管是同學或輔導老師,不妨來深入思考這個獨特的二合一身份。

圖註:崑山科大天音社至台東巴喜告教會,舉辦暑期兒童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