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相信永恆與愛,以點燃生命的力量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最近越來越喜歡存在主義的人生哲學,特別是齊克果「愛」的思想。齊克果認為,人們普遍害怕在判斷中犯錯,所以不敢太相信人,怕被騙。相較之下,我們似乎不害怕處處提防他人可能帶來什麼閃失,因為這樣感覺至少不會受傷。

但仔細想想,我們似乎對犯錯有著「選擇性的恐懼」:

1. 我們擔心太相信別人以致受騙,會損害我們的能力、自尊和驕傲,讓他人覺得我們不夠聰明或練達;
2. 但我們卻很少因為猜忌別人以致錯失機會感到懊悔或愚蠢。

如果我們認為即使最誠實的人都不該相信他,因為他可能欺騙我們;那麼即使是最卑鄙的人,我們也可以相信他,因為他的卑鄙可能也只是個表象。

簡言之,過度害怕被騙或擔心被嘲笑的人,經常放棄「相信的自由」,不敢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相較之下,心中有愛的人堅持「凡事相信」,所以他們總是不放棄「相信的自由」,努力做著他們認為值得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忠於自己」。

同樣的,「絕望」的人總覺得未來已無任何亮光,他們不想繼續等待,以免浪費寶貴人生。但心中常存有「愛」的人相信「永恆」,他們覺得有無限時間嘗試各種「可能性」,以致永遠不需要說「結束」或「放棄」!永恆讓有「愛」的人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過去」的決裂與傷害無法綑綁他。

他們不在意自己和別人「過去」決裂了多久、傷害了多少,而是「下一個時刻」還能秉持著愛做些什麼,來改善當下的關係。只要有「愛」的人將「愛」當成自己終身的責任,即使被愛的人暫時沒有回應,「愛」依然「永存」。

就此來看,使人絕望的不是失去愛人或遭逢重大不幸,而是缺少對「永恆」的確信,以致斷然放棄嘗試「愛」的可能。所以「不要再難過」之類的話不太能安慰絕望中的人;相反地,唯有相信「永恆」的存在,並把「愛」當成自己的終身責任,永不放棄修復決裂或傷害的關係,才能點燃生命的力量。

資料來源:
Kierkegaard, S. A. (2015)。《愛在流行》,林宏濤(譯)。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圖片提供/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