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摩西在哈利波特的學校當老師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實在說不上來,自己是怎麼喜歡上《哈利波特》的。記得當初只因為看到這書的廣告,提到如果有一天,原本平凡的小男孩收到一張錄取通知,從明天開始將前往巫師學校上課,將會發生什麼事之類的話,便頓時好奇心大起,想買一本來瞧瞧。

要知道,那可是西元二○○○年的七月,《哈利波特》中文版剛剛出來的一個多月。我有個朋友跟我說過,皇冠推出《哈利波特》的第一個月,曾經因為整個大台北地區賣不到一百本,而被許許多多的書店退書,後來是因為媒體大量報導《哈利波特》在國外銷售的豐功偉業,才終於鹹魚翻身,並一舉創下多項台灣出版紀錄。雖然不知道朋友這種說詞是打哪聽來的,但以我個人的經驗,其可信度還真的不小。因為,我就為了能夠買到《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走遍整個台北公館的書店,卻一本也買不到。書店店員不是根本沒聽過這本書,就是推說書已退回出版社了,您猜最後我是在哪買到的?呵呵,居然是現在已成為一個小花園的天主教「光啟書房」。

書買回來以後,我幾乎不到一天就整本讀完,而且像著了魔一樣,開始四處想辦法搜羅仍未有中譯本的第二集。可惜的是,幾家賣外文書的書局,如來來、雙葉,還沒被哈利波特給燒到,好不容易找到,卻居然是本有聲書。於是,山不轉路轉,我拜託正好要去加拿大度假的親人(其實就是阿祥的老爸老媽),請他們順道幫我帶回幾本,才終於如願以償。

讀《哈利波特》第二集以前,雖也讀過幾本英文書,但多是唸獸醫時候的教科書,而且往往虎頭蛇尾。現在回想起來仍很訝異,自己居然能夠日也讀夜也讀地把《哈利波特》第二、第三集的原文書給嗑完,真的只能說,羅琳的文字的確有著奇怪的魔力。

好幾次想把《哈利波特》的讀後心得整理出來,但是這麼想也想了好幾年,直到前年因緣際會下,寫了篇「我的鄧不利多」短文,收錄進一本專給青少年朋友看的書《狂飆愛的天使》中,才算有了點微不足道的成績。

自己做不到,當然就很希望看到其他喜歡哈利波特的同道來做。其中最讓我高興的,就是惠頓學院的文學教授Alan Jacobs寫的那篇Opportunity Costs。這位文學教授寫過The Narnian: The Life and Imagination of C. S. Lewis,是許人眼中談那里亞故事談得最好一本書。他以一位哈利波特迷的角度入手,配合他對英國文學的學識涵養,以及個人信仰背景的詮釋,都在在讓人折服(Alan Jacobs迷哈利迷到什麼程度呢?──前年《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出版時,他人正和太太在一座小島上度假;心癢難耐的文學教授,居然仍不忘訂上一本,要書店把書寄到他度假所住的地方,好讓他能儘早享用,就算老婆被冷落在一旁,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Alan Jacobs將《哈利波特》能夠如此暢銷的原因,歸納出三點:第一,羅琳將《哈利波特》裡的人物,分別用一種明顯的「品德」予以灌注,哈利是「勇氣」,榮恩是「義氣」,鄧不利多則是「智慧」,容易使讀者產生共鳴;其次,羅琳運用懸疑筆法來訴說故事,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最後,《哈利波特》塑造了一個精采生動的想像世界,讀者們讀完之後,只會更想投身其中,親自嚐嚐裡面的滋味。Alan Jacobs認為,儘管有很多作家,都能達到上述三項的其中一項,但少有人像羅琳一樣,可以同時三項兼顧(Alan Jocobs說,托爾金的《魔戒》,是另外一個異數)。

和Alan Jacobs的文章類似,還有一本去年出版的《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麥田)。同樣有著一定程度的學術背景和內容(作者群從哲學系主任,教授到博士生都有),《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還用上許多「魔法世界」的術語來鋪陳,使人在閱讀的時候,更多了點意外的驚喜。

光是目錄就有很多玄機。全書分四部,每部都用一個霍格華茲魔法學校(這就是哈利上的學校)的學院命名,探討的「哲學」主體,也和各個學院的特色相符(葛來分多談勇氣,赫夫帕夫談道德,史萊哲林談惡的本質,雷文克勞談形上學)。書後也附了「霍格華茲榮譽退職教授群」,仔細一瞧,赫,不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是齊克果和尼采。而在內文風格上,也可窺見作者們的用心。單單一個類似「致謝」的「開學報告」,就讓人笑彎了腰:「在一群麻瓜(《哈利波特》中對不會巫術者的稱呼)的合作努力下,《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終於誕生了,首先要感謝全體教職員為課程安排所付出的辛勞……他們充分展現妙麗(哈利的好朋友)那種可苦耐勞、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感謝魔法部(魔法世界裡的政府單位)的威廉與大衛領導有方…….更要感謝巴沙姆(他七年級老師划船的槳,是渾拼樹的樹枝做的)」的大力幫忙,相信不會有人反對多送他一些巧克力蛙……。」

大家可知道,在西元二○○三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還曾有過一個以《哈利波特》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大會名稱甚至就叫做「光輪二○○三」(光輪二○○○是哈利所用的飛天掃帚)。另外有點值得一提,《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第六章主題談「魔法,科學與科技道德觀」,作者開宗名義說道:「雅各斯對這個問題著墨頗多。在First Things這本宗教與公共生活期刊中,他對哈利波特前三集的評論,引起我們關注這個問題。在此要感謝霍奇斯柴德,是他建議我們站在雅各斯的觀點上,繼續往前探索」,文中講到的雅各斯,就是上面那位基督教頭號哈利波特迷Alan Jacobs,而那篇文章就叫做Harry Potter’s Magic。

據說,教會界曾有少數牧者反對信徒閱讀《哈利波特》。不過我想,如果有一群熱心的基督徒,能夠仿效這群哲學學者,用活潑的文字,將基督信仰與《哈利波特》做點連結,讓摩西、大衛、保羅、彼得也成為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榮譽退職教授」,將聖經中對「勇氣」、「道德」、「邪惡」的主題,與《哈利波特》書中觀點兩相對照,相信能達到的果效,絕對不會比包場去看《受難記》來得差吧!

後記

這也是另外一篇命運乖舛的文章,寫於2006年八月。投過幾份報紙,有一家報社,據內幕消息指出,都已經決定要刊登了,甚至還找了鳳老大寫回應文,但最後卻只登了鳳老大的文章。本來把這篇文章給《校園雜誌》主編,只是想讓她比較清楚阿祥未來文章想寫的方向,沒想到竟雀屏中選,成了阿祥專欄「神學新品種」裡的第二篇文章。謝謝《校園雜誌》惠慈姐的鼓勵,以及說讀阿祥文章會想到「頑皮豹」的另外一位編輯小綿羊^^

很高興把這篇文章登在部落格的時候,阿祥已經把《哈利波特》第七集看完了。在讀第七集前,阿祥覺得《哈利波特》只有前三集好看,特別是第三集《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逃犯》最為精采。之後的四、五、六集,一集比一集厚,卻都無法超越前三集,甚至逐漸走了下坡,有點歹戲拖棚,每每要耐著性子才能讀完。

但是這樣「無怨無悔」的付出,在第七集終於有了回報。本來阿祥甚至不打算買第七集的,後來是因為看了《哈利波特》第五集的電影,導演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將羅琳寫得落落長的文字去蕪存菁,讓人看得拍案叫絕,方才勾起一絲絲阿祥的欲望。接著,阿祥左等右等,終於等到上文中提到Alan Jacobs寫的《哈利波特》第七集讀後感。這篇名為「The Youngest Brother’s Tale」的文章,一下把哈利波特稱為司提反(聖經使徒行傳裡第一位殉道的門徒),一下又說鄧不利多在哈利父母親墳上寫的墓誌銘,赫然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6節的文字(而且是整本書的關鍵),把阿祥弄得心癢難耐,終於決定要好好讀讀第七集。

只是怎麼也沒想到,阿祥會讀第七集讀到老淚縱橫,克制不住在電聯車上哭了出來。(隔壁座的高中女生一定覺得旁邊這個叔叔怎麼這麼奇怪,看《哈利波特》也會哭唷?豈不有點像看無敵鐵金剛會哭一樣幼稚~~~)是的,沒錯,阿祥真的覺得,《哈利波特》第七集,是這系列小說中的登峰造極之作。這當然不是因為羅琳在書的一開頭,就引用了貴格會作家彭威廉(William Penn)的文句(More Fruits of Solitude,中譯本譯為《孤寂之花續集》,嗯~~~阿祥不想罵人,就點到為止);也不是因為鄧不利多不但抄了哥林多前書當墓誌銘,還抄了馬太福音當作他妹妹墳上的墓誌銘:「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這可是耶穌說的話耶~~~瞧中譯本怎麼譯的:「珍寶在何處,心就在何方」~~~一樣,阿祥不想罵人)。

真正讓阿祥感動落淚的原因是,整本書到了最後,羅琳透過鄧不利多、哈利的行為,把保羅在羅馬書裡那句話「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詮釋得再精采不過了。

呵呵……原來,不只是摩西曾在哈利波特的學校教過書,保羅、甚至耶穌,也都是魔法學校的「榮譽教授群」,而校長鄧不利多──借用美國某位網友的說法──就算不是個基督徒,最最起碼,也是個非常喜歡讀聖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