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慾望掙扎的人生實況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沉湎於罪惡之中﹗我背棄了你─成為魔鬼的狡獪僕從─從我所好的行徑而不趨向你的道路﹐我只知流連於轉瞬即逝的自由。」(奧古斯丁《懺悔錄》卷三3)

 電影《縱慾》是描述一位患有性暴力攻擊傾向的病人﹐從九年的監禁治療後重返社會的故事。由約根沃格爾所飾演的男主角﹐因為本片榮獲芝加哥國際影展最佳、紐約翠貝卡影展的最佳男主角﹐而本片更是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的高度肯定。

 整部影片使用極度寫實的形式作為表述「欲望」的工具語言﹐不論是男主角過度強烈的性欲﹐或是女主角的父親對她所採取的親情控制欲望﹐都是具體且真實。


●自由意志之深度指涉

 寫實的風格讓每一個觀影者不會懷疑「欲望」被作為本片焦點的企圖﹐但是仍必須放在片名「自由意志」(The Free Will)構思的參照下﹐方能體會其深度的意義指涉。

 男主角從監禁後重返社會職場﹐被主管得知當初監禁的原因﹐乃是性暴力傷害三名女子理由時﹐主管開門見山地質問﹕「他們為何不把你終身監禁﹐而將你放出來﹖」

 基本上這個問題完全道出臺灣社會對華岡之狼申請假釋﹐重返校園的嚴厲拒絕。面對這個嚴峻的質疑﹐男主角說出了全片處理性暴力問題的核心精神﹕「他們認為我治療比監禁更適合我﹗」全片便是在這樣的一個治療的基調上開展。

 沿著影片劇情的鋪陳﹐觀眾被引入一系列的不斷深思的歷程中﹐在腦際中閃過的是不間斷的提問衝擊﹕究竟連續性暴力犯行者﹐能否完全治癒﹖應該如何治療﹖能否重返社會﹖甚至是能否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最終是當事者如何面對自己的連續性暴力欲望﹖

●痛苦的自我放逐

 故事發展的中心圍繞在主角的愛情事件﹐男主角在監護督導的鼓勵下﹐走出禁錮封閉的內心世界﹐嘗試在欲望之外﹐表達一種真誠的欣賞。

 就在男主角逐漸成功地抑制性暴力的欲望﹐和女主角發展出穩定尊重的相互關係時﹐一次嫉妒的情緒衝動﹐讓他再度傷害一名女性。

 這一次追趕他的﹐不再是九年前的追捕的人群﹐而是內心世界對自己的控告與厭惡。隨著男主角痛苦的自我放逐﹐和女主角步步跟隨的觀察﹐逐步勾勒出一條恩典與罪咎相互糾結的人生實況。此時在觀影者心中所產生的疑惑﹐將是深層的宗教性。

 因為編劇將男主角幾經自我抑制的表白場景﹐設計在高聳的禮拜堂之內﹐藉由著名的聖樂〈聖母頌〉﹐作為宗教性的淨化象徵﹐十足地表達出一種企圖與宗教對話的意蘊。難道宗教信仰無法成為一種治療更新的媒介﹖難道人真的無法在宗教的洗禮下﹐善用本身的自由意志﹖

●上帝啊﹐請看我的心

 其實全片以「自由意志」(The Free Will)命名﹐就是嚴肅地使用宗教的眼光﹐直視人類內心世界中的欲望問題。

 奧古斯丁曾經在著名的《懺悔錄》中﹐剖析他少年時期犯罪的內心世界﹐他寫道﹕「請看我的心﹐我的上帝啊﹐請看我的心﹐請看我的心﹐它跌在深淵的底裡﹐你卻憐憫它﹐讓我的心現在告訴你﹐當我做惡毫無目的﹐為作惡而作惡的時候﹐究竟在想什麼﹖

 罪惡是醜陋的﹐我卻愛它﹐我愛墮落﹐我愛我的缺點﹐不是愛去缺點的根源﹐而是愛缺點本身。我這個醜惡的靈魂﹐掙脫你的扶持而自趨滅亡﹐不是在恥辱中追求什麼﹐而是追求恥辱本身。」(卷二4)

 在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解中﹐罪對人類的威脅完全無法使用任何「自由意志」作為控制的基礎﹐而僅僅只是依靠從上帝而來的恩典。

 然而﹐這個觀點遭至當時另一位著名的主教伯拉糾所反對﹐伯拉糾則認為奧古斯丁強調恩典而貶低自由意志﹐就是一種對上帝全能的控告﹐控告上帝的創造不完全﹐以至於無法自我管理。

 儘管這場著名論辯的結果﹐是奧古斯丁勝出﹐並且伯拉糾被定為「異端」﹐不過在整個人類世界的心理進程中﹐這場對話仍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在我們承認需要上帝恩典的同時﹐另方面如何善用自由意志為自己的生活決定負責﹖然而﹐如果面對欲望的衝動而負不了責任﹐那麼自由意志存在的結果豈不是一種痛苦的來源﹖

●悲劇性結局

 電影敘事的終局﹐藉由男主角在漆黑大海邊的自殺﹐塑造出一種無止盡痛苦的悲劇意向﹐男主角深陷欲望與自由意志的煎熬﹐在無法勝過卻渴望勝過的矛盾中﹐使用了自由意志終結欲望所帶來的悲劇。

 究竟「自由意志」與「欲望」之間應當放在怎樣的相互關係中來理解﹖且不論電影中的男主角較為特殊的性暴力問題﹐就一般狀態而言﹐神學傳統常將「自由意志」與「恩典」放在「罪」的範疇內進行一種對比的思考。

●恩典只臨到配得的人﹖

 一如奧古斯丁與伯拉糾辯論的基調﹐其所對比的是人與神﹔但是﹐在「自由意志」與「欲望」之間則都是在人的範疇之內。

 換言之﹐當人嘗試從存在的範疇之內﹐解決內在的矛盾與掙扎﹐其結果必然是悲劇的﹐一如電影的結局所揭示的絕望情境﹔然而﹐電影卻也同時交待了一條明確的「恩典」之路﹐就是深愛男主角並且不斷嘗試給予協助的女主角。

 不幸的是﹐男主角無法也不願意相信「真愛」能夠﹐而且願意臨到罪孽深重的他﹔此外﹐對男主角而言﹐矛盾的欲望與純潔的真愛之間﹐是一個不能夠共存的對立。

 這種純粹性的狀態﹐美其名是一種真誠與一致的追求﹐實際上卻可能隱含著對恩典條件化的觀念﹐也就是覺得恩典只能臨到「配得」的人。果真如此﹐電影的悲劇結局道出了缺乏超越性恩典的人類困境。

 《縱慾》從中文片名來看﹐是考慮到市場的刺激與議題的聳動﹐但卻失去了背後深層的矛盾與痛苦。希望觀影者不要以欲望之樂的角度觀賞本片﹐而是以欲望之苦沉思所見﹐進而停留在恩典的十架底下﹐而脫離悲劇的死亡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