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奧柏格的穿越球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每次讀奧伯格的書,總會讓我想起張德培。

可能有人會說,一個牧師、一個網球選手;一個靠嘴巴吃飯、另一個靠的是手上那支球拍,這兩人八竿子打不著一塊兒,怎麼會有關係?關係是有的,且讓我們先從張德培說起。

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六月(沒錯,也就是「六四」之後),網球四大滿貫賽之一的法國公開賽,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十七歲小夥子,在巴黎紅土球場一路過關斬將,先是爆冷門撂倒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藍道,後又在決賽時擊敗呼聲最高的瑞典名將艾伯格,眾人驚呼聲中,他拿下了冠軍獎盃,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滿貫賽得主。

這就是張德培。他帶來的意外還不只是年輕而已,頂著烏溜溜的頭髮,黃皮膚的他,更在清一色都由白人壟斷的網球殿堂中,顯得異常突出。對華人來說,當時的張德培,其代表的意義一點也不輸今日休士頓火箭的姚明,或是紐約洋基的王建民。

張德培也非常爭氣,那年法國公開賽之後,十四年的時間,他南征北討,最顛峰的時候,還曾一度世界排名第二,讓當老大的山普拉斯備感威脅。

張德培身高不高,一百七十公分站在人高馬大的西方球員身邊,結結實實地矮了一截;張德培臂力也不強,別人動輒近兩百公里的發球,他老兄拚了命也只能有個一百八;他不善山普拉斯的上網截擊、也比不過阿格西的底線抽球,在網球沙場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處處都不起眼的小個子,能夠屢創佳績?《紐約時報》的體育記者是這麼解釋的,因為「他總是追球到底」。

別人快如閃電的網前截擊,張德培用他那雙拚命的腿,硬是在球落地之前,打出了一個漂亮的穿越球;一般人會放過的致勝球,張德培就是不放棄,總要追到不能再追、跑到不能再跑的地方,把球給救回來。是這種「追球到底」的毅力精神,讓一個「先天不足」的球員,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克敵制勝。



這就讓人不得不想起奧伯格。和張德培類似,奧伯格也不是個天縱之才,在他作品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從未被人提出的觀點創見;更多時候,奧伯格像個非常認真,「追球追到底」的網球選手,緊緊盯著許多才華洋溢作者所「擊出」各種獨到、但不一定容易消化的見解,硬是在球落地的時候,想出一個生活中的類比來理解,在旁人早就放棄的時候,打出一記連原作者可能都驚嘆的穿越回擊。

好比奧伯格的成名作《行在水面上》,就以另一個有名的貴格會作家巴默爾《讓生命發聲》為創作基調,最終寫得比巴默爾貼近聖經信息;《神與你同在》書中架構,也和魏樂德的《上帝的聲音》頗有相通之處,從同在、與神溝通,一直談到上帝看似的缺席,然而,奧伯格就是有那個本事,將魏樂德某些讓人頭疼的邏輯推論,講得一清二楚;至於奧伯格早期的著作《愛得讓你啞口無言》(Love Beyond Reason,暫譯),更是把史密德的觀點塗上色彩,使得這位百萬作家不得不稱讚:「奧伯格把上帝的愛寫得更人性、更美麗,展現出一股我們從未見過的力道。」

像我這樣的平凡人,張德培「追球到底」的精神,遠遠比山普拉斯華麗發球來得動人;張德培高掛球鞋後的今天,很高興在奧伯格的文字裡,我又找到了這樣的精神。


P.S.
阿祥對奧伯格,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年自己還是個剛進基督教出版業才半年左右的新手,因緣際會下在亞馬遜上發現了奧伯格的《行在水面上》,仗著初生之犢的勇氣,我向公司推薦這本書,沒想到經過審書流程後,事情竟然就這樣成了。知道公司簽下《行在水面上》後,阿祥其實是很擔心的,怕這書最後會賣得不好,所以天天上基督教的暢銷書榜,希望它能在榜上多留幾天。幸好《行在水面上》很爭氣,硬是在榜上停留了好長一段時間,阿祥也因為這段時間天天去查榜,最後才在《行在水面上》中譯本出來時,想出了「蟬聯CBA暢銷書榜80週」的文案。那年年終統計,《行在水面上》是一整年賣得最好的書,阿祥才總算放下了心中的那塊大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