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誰是我的鄰舍,以及我為什麼要愛他?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好撒馬利亞人》,林布蘭,1630年。(圖片來源/THE WALLACE COLLECTION


我喜歡路加對於聖靈的強調。他告訴我們說聖靈臨到馬利亞身上,然後永恆的道就此披上了肉身(路加福音1:35)。在耶穌受洗的時候,聖靈彷彿鴿子的形狀降在祂身上(3:22)。當耶穌面對曠野中的試探時,聖靈加添祂力量(4:1)。我們的主引用了以賽亞書,宣告說祂是蒙聖靈所膏抹的,就這樣展開了祂的公開傳道工作(4:18)。耶穌從聖靈感孕,由聖靈賦予力量,由聖靈膏抹,並且在聖靈中歡喜快樂。是什麼讓基督的心中充滿了聖靈帶來的喜樂呢?就是那關於謙卑的道理:上帝向這世界的聰明通達人隱藏了福音的真理,卻向嬰孩顯明(10:21-22)。

後面的經文提到有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10:25-37)。凡是試圖把耶穌逼到絕境的計謀,都沒有成功過,無論是當時或是現在都一樣。這樣的事件,一旦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明白了,就不再那麼有震撼力了。我們再來看一次這段經文。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10:25)路加的意思就是說:「你們看,有個非常聰明的舊約神學家在眾人面前站了出來,想要把耶穌逼到絕境。」他問了一個有關永生的關鍵的問題——這是聖經從一開始到最後都在回答的問題。不過,路加要我們知道這個人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態來提問的。這位聖經學者不但試圖要陷害耶穌,而且他還認為他可以靠自己得到稱義(10:29)。「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是一個沒有想清楚就發問、而且很傲慢的問題,因為這邊提到的「承受」,就定義而言是指白白得到的禮物,但這個問題卻認定說人要透過做某些事才能賺取永生。這種錯誤的福音觀念充斥在我們當中。我們都會問說該做什麼才能得到永生,認為稱義是要透過功勞去換取的。

想要把耶穌逼到絕境的陰謀不但從來沒有成功過,同時也是被禁止的(申命記6:16)。耶穌毫不畏懼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來反問對方,翻轉了局面。祂問這位律法專家一個律法的問題。這個問題對這位自以為是的律法師而言簡直太簡單了。他很迅速、充滿信心又準確地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27) 耶穌給了他滿分,大意是說:「這就是你要的答案了。你自己說出來了。你只要完全遵行這律法,就必得永生。」(參照10:28) 這位律法師的回答是正確的,因為他把愛上帝和愛鄰舍的誡命給放在一起(利未記19:18、申命記6:4-5)。而耶穌的回答當然也是正確的——完全遵行律法,就能得到永生。

這位博學多聞的律法師不甘示弱,於是展開了第二次的試探,要讓耶穌知道答案不是這麼簡單的。他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加福音10:29) 我們的主又再次翻轉了局面,不過祂首先對這位律法師講了一個故事。

耶穌說的這個故事可以成為一齣偉大的戲劇。有個毫無戒心的旅人踏上了一段危險的旅程,這趟旅程一點也不適合膽小的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的路上,有十七里陡峭的路,總共的高度落差是三千三百尺。萊爾主教稱這段前往耶利哥的路是「血腥之路」。耶穌知道這個律法師一定曉得這段路程的危險。這段路程本身已經危險至極了,若還有什麼能補充說明它的危險性,那就是「在一個漆黑又有暴風雨的夜晚……」

布幕升起,是強盜!強盜不知從哪蹦了出來!這段旅途上有很多變化多端又偏僻的路徑,而且到處都有隱密的角落,讓強盜很容易埋伏攻擊那些沒有戒心又落單的旅人。於是這個人的衣服被剝了去,滿身是血和傷口,半死不活(10:30)。這時有個人從右邊進入了舞台,是一位祭司。他看了這個旅人一眼,就從旁邊走過去了。接著經過的利未人也是一樣(10:31-32)。萬一這是一具屍體怎麼辦?他們可不想冒險把自己弄污穢。沒人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樣的道德觀念來合理化、甚至神聖化他們缺乏同情心的行為。當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時,特別是又有風險存在、而且不只是那種會造成不方便的風險時,我們會伸出援手,還是轉身離去?司布真當年是在一個大城市的中心地帶講道的,那個城市裡住滿了各樣的人,有非常富裕的人,有貧困潦倒的人,還有許多罪犯。他曾經勸誡倫敦大都會會幕堂的會眾說:

你們或許欣然同意牧師所說的話,但如果當有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出現在你們面前,你們有能力幫助、卻沒有伸出援手,還找藉口開脫,那麼你們千萬不要為自己的藉口感到高興,那是魔鬼會做的事;你們倒要因為找藉口而哀哭,因為當你的同胞生病、甚至快要病死的時候,你的心卻向著他們剛硬。

接著有一個人突然從左邊出現在舞台上:是一個撒馬利亞人。這位律法師知道撒馬利亞人都不是什麼好人。但這位撒馬利亞人動了”splanchna”。這個希臘文單字並不怎麼好念,但它肯定是最優美的字詞之一。它的意思是「慈心」。這個撒馬利亞人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來。真是溫柔的一幅景象。耶穌說這個撒馬利亞人有同情心。但是另一方面來看,同情心讓這位撒馬利亞人耗費了不少。他慷慨地給予。這個可憐的旅人在客店裡得到照顧,什麼也不缺(10:33-35)。

就這樣,耶穌把這位律法師提出來的問題轉回去問他自己。耶穌沒有回答「誰是我的鄰舍?」這個問題,而是從這個切中要害的故事中引出一個無懈可擊的辯護,反問這位律法師說:「你想,這三個人,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10:36) 這位律法師的驕傲自大正受到恩典的衝擊。他回答說:「是憐憫他的。」(10:37)

或許這位律法師開始聽懂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耶穌的信息和祂憐憫人的方式。我們必須照著去行。可以說大多數人都倒在耶利哥的路上,受了重傷。這條路可能包含了情緒問題、經濟困難、疾病、成癮或婚姻的不和諧。同情心是否能夠勝過貪愛舒適的心?惻隱之心能否勝過偏見?溫柔的諒解能否勝過急躁的暴虐行為?如果有人因為罪惡的愚昧而在耶利哥的路上受傷了,我們會怎麼做?我應當要不嫌麻煩地去幫助這樣的人嗎?但我們當中大多數人不也都是這樣,在自己的耶利哥之路上受傷倒地嗎?

萬一這些需要幫助的人跟我們差太多了,怎麼辦呢?也許應該由跟他相同背景的人出面去幫助他才對。但我們該問的問題並不是問說:「這些膚色跟我不同、信仰跟我不同、而且性生活這麼羞恥的人,怎麼會是我的鄰舍?」而是應當問說:「我今天能作誰的鄰舍呢?我能成為誰的鄰舍?」就像詩篇23:6說的,有恩惠慈愛緊隨著我,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放手一搏吧。特別是當情況充滿風險、代價高昂的時候。特別是當我們本身並非有錢人的時候。畢竟,希伯來書12:1提到說基督徒一生的路是一場奔跑的賽程,這表示說過程會是令人痛苦、有壓力的。愛德華滋講過一篇富有洞見的道,叫作「幫助窮人的義務」,他在當中問說:

如果,我們只有在能確保自己的擔子不會因此加重時,才願意分擔別人的重擔,也就是說我們一點重擔都不肯背負,那麼這樣一來我們要怎麼真正去幫我們的鄰舍負擔重擔呢?雖然我們或許稱不上是擁有多餘的物品,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是別人比我們更有需要,我們依然必須伸出援手,正如路加福音3:11這邊的規定說的:「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

把我們的衣服給出去,遮蓋那些沒衣服穿而受寒的人,這樣一來我們就是穿上了憐憫的心(歌羅西書3:12)。願我們不要像馬可福音10:17-22那個年輕又富足的官一樣轉身離開,他雖然想要得到永生,卻被自己所擁有的龐大財富給挾制住,因而沮喪地走掉了。

我們是上帝所珍愛的人,祂披上肉身、住在我們當中、為我們奔那擺在前頭的路程、滿足了一切律法、背負我們的罪,因而被打得滿身是血,並死在十字架上,祂成為了我們的鄰舍。祂把我們從耶利哥的路上、從我們自己的罪和殘破不堪當中抬了起來,並把救恩的油和酒倒在我們身上,用心的「衣服」遮蓋我們——就是祂公義的袍(以賽亞書61:10)——並透過祂的鞭傷使我們得醫治(53:5),在至聖所中為我們確保了棲身之所,通過幔子直進到裡面(希伯來書6:19)。祂命令我們要作個有愛心的鄰舍。

我們不應該是問說該做什麼才能得到永生,而是要去作那些需要幫助之人的鄰舍,這不是為了得到永生,而是證明我們已經有永生了;這不是要用功勞去換取稱義,而是顯明我們已經靠著恩典而被稱為義了,這恩典不斷地緊隨著我們,特別是當我們偏離正道、走到偏僻又危險的地方去的時候。




編者註:本文最初發表於《桌邊談》雜誌,這是《桌邊談》雜誌:愛我們的鄰舍系列的第一章。


大衛‧歐文‧費爾森(David Owen Filson)牧師是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導牧師,也是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改革宗神學院的歷史神學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