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心理學可不是萬靈丹喔!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林媽媽,您好!」
  「是志偉呀!好久不見,已經長得這麼高了!你不叫我,我都快認不出來了。你現在哪兒念書?」
  「╳大心理系。」
  「哦,那你是跟我同行囉!」
  「林媽媽,您也學心理呀!那您現在做些什麼呢?」
  志偉本想離開,聽到林太太也學心理,就好奇地留下來了。
  「我已改行當老師,教起英語來了!」
  「我媽媽也是一天到晚催我轉系、改行的,聽了真不是味道。」志偉點燃一根煙,繼續說道:「林媽媽,當初您為什麼要改行呢?您覺得念心理的沒出路嗎?」
  「嚴格說起來,我並不算真的改行。當起老師來,實際上我也常用到心理學那一套,只是沒繼續深造罷了!」
  「林媽媽,我被心理學所探討的東西深深地吸引著,難道當初您一點也不考慮繼續探個究竟嗎?」
  「想是想,但是心理學的研究僅限於觀察到的行為,至於人心裡想些什麼,很少去管,我以為這樣鑽研下去,太膚淺了,還是實際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比較合乎我的興趣。」
  「慢著,您說心理學的研究只限於可以觀察到的行為,我們現在教的不一樣呢!現在的書本都說,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科學,並不限於外表的行為呀!」
  「哦,是真的嗎?我當學生的時期,心理學家不太愛談心理歷程呢!這樣說來,心理學可有新面貌囉?志偉,你何不多說來聽聽,好讓我這過時的人新鮮新鮮。」
  「林媽媽,我想起來了,您剛剛說的是『行為學派』的看法,它的確給心理學界帶來相當大的震撼。有一陣子,大家都以為不這樣研究,人家不會信服。其實,行為主義崛起以前,心理學就一直在研究心理歷程。只是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學家所強調的不同而已。」
  志偉正樂得有此忠實聽眾,他繼續說:「目前的心理學家,從五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行為法則,並試圖解決人類的問題。比方說,當學生的一遇到考試就緊張起來,有的甚至念不下書。這一個現象,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研究,是要找出大腦和緊張行為的關係;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是要精確地測量這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緊張行為,以便加以控制和改變;從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卻是要研究大腦如何接收訊息,傳遞訊息而引起緊張行為;從心理分析學的觀點來看,這學生的緊張行為,可能是幼年時期壓抑在潛意識裡的某些衝動引起的;從人文主義的心理學觀點,則強調這學生的主觀感受,並相信他可以適度的運用自由意志,發揮他的潛能而達自我實現。」
  「聽起來可真是洋洋大觀。可是志偉呀!心理學可不是萬靈丹哦!它只是幫助我們更多瞭解行為而已,這是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感想。」
  「是嗎?我以為心理學能解決所有人類的問題呢!」
  「志偉,你有沒有要好的女朋友?帶來我家玩玩。」
  「有是有,不過……最近鬧翻了!」志偉緩慢地吐了一口煙。
  「哦,為什麼呢?」
  「她不喜歡我抽煙。」
  「那你改掉不就得了?醫生們也說,抽煙對身體不好呢!」
  「這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我就是改不掉呀!」
  「你剛剛不是說,心理學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那你自己的問題呢?」

  「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章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