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為什麼孩子要來上主日學?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對一般家庭而言,除了購置物品與日常食、衣、住、行所需之外,花費最多的便是孩子的教育費用─每學期都在漲價的學雜費、教科書和參考書費用,以及每個月昂貴的課輔班、補習班、美語班、才藝班等等的學費。因此,家長們總希望所付出的每分錢都能花在「刀口」上,特別是在這經濟不景氣的時刻。

關乎永恆的教育也重要

 相對地,對於一般教育機構而言,擁有什麼優點、口碑、成績,能讓家長們願意從口袋中掏出辛辛苦苦所賺來的錢給你,並且樂意將自己的心肝寶貝交給你培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因此,有的宣稱能讓孩子「自然習慣兩種語言」,有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有的能使孩子變得積極、活潑、有自信,或是以某方面的名師、權威與保證做號召…。機構之間更相互比較: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用心關心的教學、系統連貫的課程(配合政府多元入學方案)、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比學生們優良的成績表現。

 反觀教會的主日學(宗教教育)又是如何呢?那關乎永恆生命、靈魂得救、真理道路的教導事工又是如何呢?現今教會大多數所面臨的處境與最大的問題,依舊是:「為什麼孩子不來主日學?」與其一直陷在此光景中,或是自怨自哀、無奈地自問,不如與一般教育機構的「辦學態度」做一簡單比較,或許我們能有所看見(vision)。

遲到曠課沒關係?

 以下從幾方面來比較:

 關於教會與家長之間。一般教育機構總是主動、積極地與家長聯繫,讓家長能夠瞭解教育機構對學生所提供的教育計畫、課程,甚至報告每週進度為何,及每日讓家長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晚到五分鐘馬上打電話通知家長,詢問狀況,加以關心,並邀請家長從旁協助、督促,並且定期電話訪問…,為使學生能達到最好的學習和成績,並讓家長感受到他們所投資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且對學生的一生有最好的影響與幫助。

 而教會卻往往讓家長覺得主日學是「可有可無」,以致對孩子的遲到、曠課等也不會感到大驚小怪,甚至採取「自由參加」(孩子假日爬得起來、沒有考試、沒有其他活動,或是父母起得來就去)之原則,那就更別說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或成績表現了。

 因此,教會如何讓家長意識到,在為孩子「今生」努力的同時,更需要為其「永生」付出的重要性,並建立起親師之間積極的溝通、討論管道,幫助家長與孩子一起在信仰上成長。因為,家長的信仰生活是孩子學習的最佳典範,也可能是最大的阻礙,唯有家長信仰持續地成長,方能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

 教會也需要教導家長,如何把握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學習如何以主日學所學的成為親子話題,與孩子討論信仰問題,並彼此勉勵、訂定計畫,一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

只要願意就來教?

 關於師資方面。一般教育機構總是會要求老師的主修必須是相關科目,或是具此方面之專長,並注重其教學經驗,並定期安排師資訓練與進修,讓老師認知到自己職分的重要性,並持續地訓練,增強其職能,好勝任此「專職」之工作。

 相較之下,教會的主日學老師多半是被邀請的「帶職」事奉者,在錯誤中摸索,並以「教師本」做參考,而教會對其所要求、注重的多半只是「願意的心」,忽略其對此服事(職份)的認知、能力與異象,而教會所能提供給老師後續有計劃的訓練與培育更是有限。

 相信我們都肯定老師在主日學教育上所扮演的地位與重要性,因此,教會如何有遠見地尋找、呼召,並有計畫地提供訓練、培育有異象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

戶外活動豐富教學

 在教學方面,一般教育機構會不時地考核老師的教學。除了事前的備課(寫課程設計表),且為了教學成效,課堂中更是藉助許多的輔助教具(圖片、視聽器材等)、並配搭著團體動力遊戲、音樂律動等,來幫助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果效﹔課後又須寫聯絡簿,記錄學生上課情況和其聽、說、讀、寫的狀況,及親師彼此聯絡、溝通事項,並對學習較慢的學生另外做課後輔導﹔每週又必須對每位學生做電話教學(平均每月近萬元的電話費),每月和每季都要對學生做一次學習與成績的評量。

 還有每半個月召開的教師會議,讓相關的老師能瞭解各班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幫助老師們能針對學生的問題、程度來做處理與教學。

 相較「每週五天」(不包括六日加強輔導)上課的教育機構,「每週日兩小時」教學的主日學,雖受到時間的限制,但反面來看,老師似乎可以為了學生預備更多,做得更多,關注得更深。

 教會的教學不應該只是說完故事後,分班填寫那每課兩面的作業本,教會可以有更彈性、豐富的調整,包括設計教學的內容、場地,加入戲劇、視聽器材,採用不同的教學場所,安排不同的機構專講、各團契的分享、教會間的教學互訪…等。

 甚至,可以加入週休二日的戶外教學,如:參觀社福機構、參與公益活動、參加藝文表演、服務教會和所在社區、舉辦知性之旅…,讓學生在教會內的學習能與外面實際的生活有所關連。

有限空間多元運用

 在課室方面。一般教育機構很注重空間的規劃,從學生所坐的課桌椅(高度、大小、舒適性等)、地板(因不同學生而有木材、巧拼等)、教室的四周佈置(黑板、公佈欄、班上園地、地圖、圖片等)、文具設備、輔助教材(故事書、影片、圖卡等)、學習角、圖書室、遊戲室的設置…等,更考慮教室內的採光、照明亮度與空調溫度,及課室內師生活動的動線、安全等,以期在有限的空間裡,做最有效、多元、妥善的運用。

 而大多數教會內的課室便顯得「簡樸」許多。教會的教室可能是幾張桌椅所組成,或是直接利用會議室、乒乓球室、禮拜堂,無法因課程需要而做調整。而其他的項目更是缺乏。因此,教會如何有效地規劃空間(而非將空間繼續地空著,或只做單一用途),並有計畫、持續地建設具規模、組織、多元的主日學,讓主日學成為一個引發小朋友主動、積極、喜愛學習的環境,相信這必成為教會一個重要的課題。

與社會洪流競爭

 有個重要的問題一直存於一般教育機構業者的心中:「為什麼人家的孩子要到你這裡來上課?」特別是在現今「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學生只要成績比上次段考差兩、三分,或是家長覺得老師未特別關心自己的孩子,或是教學品質變差,或是學習環境、衛生比其他家差…,學生便會馬上轉到別家去。

 然而,教會似乎從未有過這樣的“自覺”與“壓力”,或許是因為學生已有固定的來源?或是學生不會輕易地換教會主日學?亦或教會本身無下屆招生壓力?

 或許,教會未臻明白自己所領受的「見證」、「上帝的道」、「聖靈」、「職事」、「上帝的恩賜」與「大使命」為何?且未將其真實地、努力地活出來;亦或尚未感受到那「世界與社會的大洪流」所帶來的競爭壓力;或是仍未察覺到我們正在與時間(那日)賽跑,且時刻處在爭戰中…。

 有人曾提醒說:光是教會信徒代代相傳的人數,就可能比現今的基督徒人數多更多。可見我們在疏忽、漠不關心中,失去了多少我們的下一代(教會屋簷下的陌生人)?教會或許該捫心自問:人家的孩子為什麼要來你的主日學上課?我們到底對教育事工關注多少?投入多少的人力、財力、時間、精神?教會是用怎樣的態度、方法來關顧每一個主耶穌基督用寶血所救贖的生命與靈魂?

 而大多數的家長對於孩子在校的學習總是非常地注重與要求,然而,不知為何卻單單忽略那最重要的、關乎永生,孩子在教會裡面的學習?或許身為家長的我們也當深切反思,如何更用心地教養、培育每一位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產業?

 深盼藉由以上幾項筆者在教育機構的經驗與簡單的比較,能讓我們從不同的方面看見教會主日學的現狀與未來,更期許我們一起來注重、在意、要求和參與其中,讓「為什麼孩子要來上主日學?」有一個更好、更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