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信德 2004.04.25
在島國高度變遷的文化傳統中,深受海洋文化影響的台灣社會對於新事物的驅動力較強,卻對於持續性的深度耕耘顯得興趣缺缺。這種危險的社會現象,從功利主義的政治選舉提名機制,到市場導向的商業版圖橫向擴充,在在都凸顯出這種急於牟利的思考慣性。前者從地方政治勢力的版圖角力出發,以選舉勝利為最終考量,卻嚴重缺乏對政治承諾的深度論述﹔後者則是從既有產品基礎出發,以舊有生產模式為前提,在狹義成本的考量下輕視研發,紛紛出走大陸。
面對如此淺碟型的社會文化,究竟應當如何進行全面的深度經營,應該是扁政府未來提升台灣整體社會力的重要思考。從李登輝學校的向下扎根,到職棒球團的下鄉培訓,都不斷在與急功近利的思考慣性進行唐吉柯德式的奮鬥。喜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對於地區圖書館建設的持續重視,在紛擾的政治場域與飆升的股票指數中,顯得格外富有意義。
曾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指出﹕「閱讀是教育的靈魂。」當台灣的百姓已經習慣以譏諷煽情的政論節目,代替沉澱心靈轉化思考的文字閱讀時,我們的公眾將不斷曝露在紛擾的情緒之中﹔而當台灣的百姓在忙碌的下班之後,以插科打諢的綜藝節目取代轉化思維的文字閱讀時。果真如此,台灣的靈魂正不斷面對遭受出賣的危機。
相較於閱讀風氣盛行的北歐國家,台灣的圖書館無論在硬體建設和閱讀風氣上都落後甚多。以全球最愛讀書的國家芬蘭而言,首都赫爾辛基市民平均每人每年從圖書館借閱十六本書,而台北市民每人每年只借了二本書,即便如此,台北市民的借書率已經是台灣之冠,如果從全台灣的平均指數來看,其結果必然更為困窘。
面對台灣這種高密度的生活型態,幾乎全天都曝露在高張力的生活步調中,如果無法找到適度的心靈轉化出口,而長期使用大眾娛樂作為消解壓力的結果,必然導致台灣整體社會動能停留在技術層面打轉,而不容易累積紮實的深度思考。
因此,文建會所提出的鄉鎮圖書館閱讀環境「誠品化」的努力,就格外值得鼓勵。唯有透過閱讀,才能打破課堂教育的限制,也才有終身學習的可能。身處知識經濟時代,面對全球化的浪潮,每個人即使不是知識分子,也將成為知識工作者。當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終身學習能力將成為每個人最大的保障,也是提升台灣整體社會動能的重要基礎。